秦何时修筑的长城?

战国时期,七国都是筑有长城作为防线的 。
秦国有秦长城,赵国有赵长,燕国有燕长城,魏有魏长城,楚有楚长城,齐有齐长城 。
其中秦,赵,燕的长城主要是为抵抗外敌,匈奴胡人,而修建 。
秦在统一六国后,才把抵外敌的长城连城一片的
《大秦赋》第28集中,山东六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在分析六国行军路线时,秦将蒙骜在分析联军进军方向时,曾说道,“蒲阪以北有长城相隔” 。看到这里,恐怕有不少朋友产生疑问,长城不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才修建的吗?怎么这里会出现长城呢?作为一部相对考究的电视剧,编剧自然不会在这里翻船,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战国长城和秦长城的区别说起 。
长城作为古代防止敌人侵略的有效手段,春秋战国以来由于战争频发,各诸侯大国皆在敌国来犯的交通要道修筑有长城,其中尤以“战国七雄”修筑数量最多 。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1、秦长城 。秦长城主要有两段,其中东部长城修筑于秦简公嬴悼子在位期间,秦国由于丢失河西,只得退守洛水一线,为加强防御,秦简公于东境修筑长城,又称秦东长城 。该长城起于今陕西华阴县小张村附近,由此向东北越过渭河,沿洛河右岸北上,经大荔、蒲城、白水等县,北止于白水县黄龙山南麓 。今华阴县城东、蒲城县东南,尚有秦长城遗址 。
北长城则修筑于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间,秦国经过惠文王、昭襄王两代,最终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而为抵御胡人南下,于北部边境修筑长城 。该长城起于今甘肃省临洮县,向东南至渭源,然后转为东北,经通渭、静宁等县达宁夏的固原县 。由固原县折为东北方向,经甘肃环县,陕西省横山、榆林、神木诸县直抵黄河西岸 。
2、魏长城 。魏长城同样有两条,其中河西长城修筑于魏惠王在位期间,根据《秦本纪》的记载,“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其河西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秦国,该长城南起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经渭水、洛水,北到上郡(今陕西北)与秦接壤之地 。
另外一条河南长城则是为了防备东部边境,《史记·魏世家》有载“(魏惠王)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 。围赵邯郸 。十八年,拔邯郸 。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 。筑长城,塞固阳” 。《史记·六国年表》同样有载“(魏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 。筑长城,塞固阳 。”
3、赵长城 。同样有两条,其中南长城修筑于赵肃侯在位期间,称之为漳滏长城,《史记·赵世家》有载,“(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 。筑长城” 。该长城由漳水、滏水的堤防连接而成,大体从今武安西南起,向东南延伸至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今肥乡西南 。
北长城则修建于赵武灵王在位期间,称之为河套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备胡人的侵扰,赵武灵王在前306年击败林胡、楼烦,后开发燕、代、云中、九原等地,并修筑长城 。该长城起于代(今河北张家口境内),经云中、九原(今内蒙包头市境内),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内蒙古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长约一千三百里 。
4、韩长城 。韩国地处河南中西部,西邻秦、南邻楚,东北魏接壤,其中与秦、楚的国界主要是以豫西南的山地为分界线,自然天成,但与魏国的国界线则极为复杂,因此其修建的长城,主要用以防卫魏国 。长城的具体走向大致为过亥谷,进入韩国地界,沿厘城东、圃田泽西,向今郑州市区的东北部延伸 。厘城,也称祁黎、时来、郏或郏城,现称来潼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