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是个旷世奇才!
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和他爸苏洵,他弟苏辙组成了一个超级无敌考试三人团,进京考公务员 。结果,不好意思,他不仅中了,还考了个第二名 。
其实,本来,他是有机会得第一名的!
因为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审稿的时候一看,我去,写得这么好,画风太像我的朋友曾巩了,这不能给他第一名呀,得避嫌 。
于是,苏轼得了第二 。到后来,欧阳修才知道,原来是超级无敌有才华的小王子苏轼写得 。
苏轼当时在考试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里面有句话:
“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阳修觉得这句特别出色,就问过他,这句话是哪里出来的 。
苏轼说,“何必知道出处” 。
欧阳修恍然大悟,对呀,又何必执着于出处呢,既然懂了,拿来用不就是了么?
不过,不管怎么说,经欧阳修提拔,苏轼一举成名,写啥,人家都觉得厉害 。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苏轼回去守孝了三年,三年后,他又进京参加了制科考试 。
这个制科考试,是北宋时期最高级别的考试,一般情况下不定期举行 。
从北宋建国到苏轼的时候,大概有一百年的时候,只有苏轼一个人是获得过最高级别的,第三等 。所以说,他是百年第一的奇才呀!
说实话,苏轼何止百年第一呢,就是千年也未必能找到一个像苏轼一样厉害的人 。
苏轼的对手王安石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像苏轼这样的天才,真得很难再遇的 。
当时,苏轼通过重重关卡,最后得到了宋仁宗亲自御试的机会,他在答御试策中写了好多篇策论,《留侯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
这篇文章也特别神奇,尤其能体现苏轼“文以载道”的思想 。
他之所以能把文章这么出神入化,一方面,他本身天资聪慧,读书很刻苦,另一方面,他特别擅于思考,你看到的东西,他能想到,你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想到,在苏轼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
2.那么,《留侯论》这一篇文章,他到底写了什么呢?
他论述的人,主要是留侯,留侯就是张良 。
张良也是一位纵横帷幄高手,他曾是刘邦的参谋长,得力助手 。
刘邦的天下能够打下来,与张良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 。
比如,最有名的鸿门宴上,张良献计救过刘邦一次 。后来,刘邦差点废掉儿子孝惠的太子之位,也是张良献计保住了他儿子的位子 。因此,孝惠帝的母亲吕后特别敬重他 。
说起张良这个人呢,民间有很多传说,说他年轻的时候从一位老人手里得到了一本兵书,张良把里面的技法都学会了,所以后来才那么厉害 。
司马迁的《留侯世家》就记载了这个事 。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但是,苏轼觉得不是这样的,他认为这个事的重点根本不在这本书,而在张良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有过人之处,而这个老人呢,是个隐士,因为他觉得张良是个人才,如果去做荆轲刺秦王这样的事,实在是大材莽用了,所以他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告诉他,你这样不行,大丈夫要隐忍,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成就大业 。
那么开篇,他就说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就是说古代能够建功立业的豪杰之士,必定是有过人之处的,他们能够忍耐一般人忍不下的痛楚 。
想象一下,我们一般人稍微受点气就受不了了,就比如说,有人在街上故意撞了你一下,你早就骂过去了,有病吧!
- 逍遥游原文及逐句注释 逍遥游注释及翻译
- 攘鸡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攘鸡文言文翻译
- 宗教文化:什么是无神论
- 淘宝留言在哪?怎么进行评论?
- 史记原文及译文和注解 日者列传原文及翻译
-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原文及翻译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翻译
- 过秦论原文翻译及注释 过秦论翻译和原文
- 李白丁督护歌赏析论文 丁都护歌李白赏析
- 诫子书原文及翻译注音 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及翻译
- 为政第二原文诵读 为政第二原文及译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