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躁狂(mania)与抑郁(depression)交替的状态,当时,医师Aretaeus就记录了一群人时而“彻夜不停地唱歌、跳舞、大笑”,时而“悲伤、迟滞、懒散”的症状 。
贝多芬、梵高、舒曼、费雯丽等人都是双相障碍患者 。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文章插图
在现今,“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已被认为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需要被治疗的心理疾病 。双相的的患者常常会被比喻为坐在情绪的“秋千”或者“跷跷板”上,他们很有可能上一秒还情绪低落,下一秒就情绪高涨起来 。

一方面是轻躁狂/躁狂的发作期的表现 。它像是情绪上的“亢奋”——感到欣快、高涨、过度愉悦,甚至好像“站在世界之巅” 。
在躁狂发作期里,患者至少会有以下的3到4种表现:
躁郁症的患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些表现,而且否认自己生病或者需要治疗,有时甚至会强烈拒绝治疗 。相反,他们身边的人往往会明显感觉到他们的不同,例如他变得比以前健谈许多,或者一改往日的衣着打扮等 。
另一方面,在抑郁发作期的表现,包括: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并非是精确的诊断标准,切勿自行诊断 。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的情况,建议到医院就诊 。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双相情感障碍还有两种类型,I型和II型 。两者的区别包括前面所说的症状表现在发作时间和激烈程度上的区别 。


不过,目前临床上,并不会因为症状的这些区别而认为,II型双相是I型的轻度形式,也不认为II型可能会发展为I型 。在心理咨询领域,大家普遍更认为,并不能症状的轻重来比较两类双相患者所遭遇痛苦的多少 。

双相障碍的致病原因有很多,包括遗传、神经递质变化、压力等 。但家族史是最强、最一致的风险因素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亲属中如果有双相障碍的话,那么他患病的风险就会是普通人群的10倍 。

双相障碍多开始于青少年晚期,贯穿成人期,有一半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爆发于25岁以前 。在平均起病年龄上,Ⅰ型为18岁,Ⅱ型为25岁 。

由于患者常在抑郁发作期就医,后期才被发现轻躁狂症状,双相障碍常常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

患双相障碍的人,终生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的15倍,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一生中有企图自杀的历史 。因此,如果是患者身边的朋友和亲属,要格外注意防范自杀 。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止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方法,但它的症状是可控的 。只要坚持接受治疗,就能将症状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避免伤害的扩大 。并且,药物治疗对于大多数躁郁症患者都是必要的 。
如果题主身边也有朋友有类似的症状,务必要劝他尽快就医,坚持治疗 。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医生”——心理社区,康复指导,为你的心灵保驾护航!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感高涨和情感低落的表现,交替或者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文章插图


躁狂发作是情感高涨,精力过剩,睡眠需求减少,言语增多,内容夸大,挥霍,做事往往冲动,轻率,易激惹 。持续最少一周 。
很多患者在躁狂发作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好,觉得头脑非常清醒,认为自己能做一些大事,异于以往的过度消费方式,往往几天就花几千块钱,明显超出承受能力 。有时因小事乱发脾气,做事冲动,不计后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