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文原文
【诗文赏析及诗意解读 雁门太守行李贺翻译及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二、背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 李贺其人
李贺生于昌谷(今河南宜阳县境内) 。据《新唐书》记载,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因不相信而前往李贺家中,李贺当场作《高轩过》,韩愈、皇甫湜惊讶万分,从此李贺出了名 。十五岁,李贺仍居昌谷,以乐府歌诗名动京师,与李益称“乐府二李” 。
李贺心怀天下,关心百姓疾苦,一生写下许多借古讽今之诗作 。李贺仕途坎坷,李贺只做过奉礼郎,从九品 。著有《昌谷集》。二十一岁,李贺为父守孝期满, 韩愈给李贺写信, 劝其去考进士 。同年冬, 李贺入京考进士 。应考前, 因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其中的“晋”跟进士的“进”同音,与李贺争名者谗言那是“家讳”,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李贺被诋毁后, 韩愈、皇甫提为李贺奔走, 韩愈并以上古不讳嫌名为由, 作《讳辩》, 无补于事,李贺终未能参加考试 。
元和九年(814年),李贺二十五岁,他决然辞去奉礼郎,随友人张彻入潞州,去过戎马生活,以酬报国之志 。元和十一年(816年),李贺二十七岁,他病体愈弱,秋天离开潞州回昌谷 。病卒前,贺已将平生所著歌诗尚存者,凡二百三十三首,授挚友沈子明 。
2. 创作背景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中叙述,唐张固《幽闲鼓吹》中有载此事,在元和二年丁亥(807年),十八岁 的李贺到达东都,以歌诗拜见韩愈,首篇就是《雁门太守行》 。
三、解题按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雁门太守行”是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是汉代乐府旧题 。因雁门关地处北方偏远州郡,且经常有战事,所以多用来反映征戍之事 。由于雁门山、雁门关一带山势险峻,又处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相交地带,故成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雁门太守”是把守雁门关一带州郡的首席长官 。行,古体诗的一种,歌行一体,如歌之行,与乐府相近,它的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采用五、七杂言古体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的“行”是指那些气韵流转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
四、意象1.霜
宋玉在《九辩》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皇天平分四时兮, 窃独悲此凛秋”,之后悲秋就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主题 。与秋天有关的各种意象也就大量出现在古代诗词中,“霜” 就是其中之一 。霜降于秋天,“霜天” 与“秋气” 相对 。在古代农业社会,秋天是回家的日子,古诗词中的“霜”亦有思乡的涵义 。农历每年九月初四的“霜降”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霜还有一个象征,清晨的霜寿命非常短暂,太阳一出来,它便顷刻间化为水蒸汽,诗词中常以之比喻短促的人生 。此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在前仆后继的硝烟战火中,“霜重”夹杂着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更加彰显了他们悲壮奋战之情 。
2.黄金台
在《战国策·燕策一》中记为:“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这里提高的是筑宫 。最早提到燕昭王筑台的是东汉末年的孔融,他在《论盛孝章书》中说:“ 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由“筑宫” 到“筑台” 再到“筑黄金台”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由史籍中的“筑宫” 到文学作品中的“ 筑黄金台”,经过了文人的加工,而“ 黄金台” 之说又被后世的史志类书籍采纳 。古诗词上第一个用“ 黄金台”的诗人是南朝宋鲍照,他心怀天下,很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在门阀世族的时代,因出身寒门而难有出头之日,他借物、借史咏怀,他在《放歌行》咏到:“ …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爵,片善辞草莱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这是“ 黄金台” 第一次出现在文人笔 。
- 国殇原文翻译及赏析 屈原九歌国殇赏析
- 最好描写秋分的诗句 描写节气秋分的诗句
-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晏子为齐相
- 龟虽寿原文及翻译注释 龟虽寿译文和原文
- 李白梁园吟古诗分享 梁园吟原文及译文
- 古诗村夜白居易的解释 村夜白居易翻译和赏析
- 忆江南全诗解析及赏析 忆江南古诗的意思和注释
- 月夜忆舍弟赏析及全文解读 月夜忆舍弟古诗意思是什么
- 诗文赏析及诗意解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古诗的意思
- 古诗赏析及全文大意 四时田园杂兴诗意思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