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什么意思啊?( 二 )


所谓不怕重阳十三雨,因为重阳时节天气还暖和,下雨对蔬菜农作物都有益,所以重阳十三雨不重要,只是一句顺口溜而言。
俗语说:“立冬割半稻”,立冬正是农村秋收冬种最繁忙时节 。所谓”就怕立冬一日晴”说明立冬晴不吉利,立冬那天就是下几滴雨,也是个好的兆头 。立冬晴说明今冬雨雪特别多,农民最怕冬天雨水多,也就烂冬现象,而且会特别阴冷 。对作物生长也不利,农民出行更不方便 。
这与“报春落雨到清明”,立春那天落雨不吉利一样道理!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过去在传统的农田耕作中,全国各地的农民往往根据节气的天气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这就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预测天气谚语 。不管这些传统谚语是否科学,但有时也预测得很准 。下面就谈谈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的说法 。
在解释这条谚语前,先来看看另一条节气谚语,两条一比较,答案就清楚了 。另一条节气农谚是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意思是说重阳(九月初九)这天没下雨,那么九月十三就必须得下雨,否则整个冬季就会干旱,冬季干旱,会影响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 。因此,重阳节和九月十三这天下雨是好事,可保冬季不干旱 。
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重阳和九月十三这两天下雨,预示着冬季风调雨顺,不会冬干,对油菜,小麦等农作物都有益处,喜欢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害怕呢!但问题来了,如果立冬这天是晴天,按照传统的说法,也是冬干的预兆,“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因此,对农民来说,是非常不情愿立冬这天是晴天的 。
常听人说种庄稼靠的是老天爷,大家都希望年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风调雨顺才会五谷丰登,如果出现冬干,很多农作物都会受到干旱缺水的影响,尤其油菜,小麦 。所以,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这种惧怕心理,只有辛苦劳作的农民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 。
谢谢阅读!
先说另外一句,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冬天冷,多下几次雪,经历寒冷,雪水,来年收成会很好 。
就怕立冬一日晴,是说立冬当天晴天,预示着整个冬天可能是暖冬,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所以希望立冬当天下雨下雪/
在古代是没有天气预报的,天气对于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完全依赖于“二十四节气” 。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祖订立的一种指导农事的补存历法,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反映的是太阳对地球气候季节更替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
同时老百姓也对24节气做了很多规律性的总结,这种总结凭借着老一辈人的经验,以谚语流传 。
“不怕重阳十三雨”意思就是说不怕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和九月十三这两天下雨 。九月是收获的季节,而每年到了九月重阳节的时候,秋收工作都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但是接下来农民还不能懈怠,要准备秋播的工作,我们最熟悉的秋播大蒜就是要挑选这个时间播种 。农作物在发芽和生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不少的水分,所以农民都希望重阳节前后能下几场雨,否则这些农作物就会因为雨水不足而推迟播种,也不利于它们的发芽和生长 。但如果重阳节后长期下雨对于农业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民间才有了“重阳十三雨”这种说法,指的是重阳后下雨到九月十三就好,过了九月十三就应该放晴了 。不然长期下雨耽误了秋收,庄稼泡在地里很有可能影响收成,所以才有了“宁要重阳十三雨”的说法 。
“不要立冬一日晴”这句话是说农民不希望立冬这一天是一个大晴天 。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一开始这个是古人长久的生活经验得出来的,俗话说“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立冬这一天是大晴天的话,就预示着这个冬天雨雪天气很少 。我们都知道“瑞雪兆丰年”,雪下得多了第二年才是一个丰收年 。很多人也不太了解“瑞雪兆丰年”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冬季天气冷,下得雪不易融化,松松软软地盖在土壤上,就像给庄稼盖了一条棉被,外面天气再冷,下面的温度也不会降得很低 。并且冬雪盖住,就不会有病虫害 。等到冬天过去,天气渐渐回暖,冰雪消融,雪融下去的水又会留回土壤里,储存了水分,有利于春耕和庄稼后续的生长 。所以冬天雨雪多,既能保证冬日里土壤不受寒不受病虫害,又能在春天灌溉土壤,一举三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