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什么意思啊?( 三 )


“立冬无雨一冬晴”还表示寒潮来的比较迟 。也有可能会迟到春天播种或者秧苗出土的时候 。一旦是寒潮来袭,那就表明春播会受到影响,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 。所以人们才总结出“不怕重阳十三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的话 。
立东雨雪三冬冷 立冬晴天三冬暖 来年庄稼丰收还是歉收 当年雨水很重要 所以 老百姓希望立冬下雨 瑞雪兆丰年
立冬:火日,冬暖,当日无雨雪、一日晴,来年旱,灾情多 。
当日多云见雨雪,来年五谷丰登 。
今天"立冬",阴飞雪转多云,劳动农民乐在心!
重阳节下雨,天气会迅速凉爽下来,“一场秋雨一场寒”,对刚从苦夏里走出来的人是值得欣慰的 。但时近秋收,如果长期下雨会严重影响谷类的灌浆、成熟,所以民间才有了“重阳十三雨”这种说法,意思是重阳后下雨到九月十三就好,过了九月十三就应该放晴了 。所以才有了“宁要重阳十三雨”的说法 。
立冬,预示着冬天将要正式来临,黄淮以北地区会迅速降温,在这期间如果下雨则表示东南暖湿气流的强度要远比蒙古及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流强,预示着这一年将是个“暖冬”,雨雪天气大大减少,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少雪的冬天对农作物过冬是相当不利的 。冬小麦没有“雪被”保护,容易冻伤;病虫害没有雪水的浸杀,来年会猖狂……所以有“不要立冬一日晴”之说 。
节、气说明:(来自百度百科)
重阳: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
【古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什么意思啊?】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指西北为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古时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