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石壕吏赏析要点( 三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最后一段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 。“夜久”二字,承“有吏夜捉人”的“夜”字而来 。入“夜”之时,吏来“捉人”,直到“夜久”,“语声”才“绝” 。一个“久”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 。“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 。老翁是何心情,诗人有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而诗人“独”与老翁告“别”之后,在“前途”上又会遇见什么呢?翻一下杜甫的诗集,就知道他紧接着遇到的是“新婚别”、“垂老别”和“无家别”等一系列男男女女生离死别的人寰惨象 。
在艺术表现上,这篇诗有许多特点值得注意;但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 。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 。仅用一百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
作者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高的艺术境界,当然和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境界密不可分;但他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无疑也起着重要作用 。
一、“寓褒贬于叙事 。这篇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却事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分明,倾向性十分强烈 。这强烈的倾向性,不是的作者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就既节省了许多笔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缺点 。
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有吏夜捉人”,这是对整个事件的高度概括“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又对“捉人”的一方与被“捉”的一方的不同表现作了高度的概括 。“吏呼一何怒!”这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硬要“捉” 。“妇啼一何苦!”这是对“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力求免于被“捉” 。经过这样的高度概括,矛盾冲突的性质已揭示得一清二楚,而矛盾冲突将如何发展,则紧扣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的无限悬念 。接下去,即对矛盾冲突的发展和结局展开了极富感染力的具体描写 。
三、藏问于答 。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凶暴,却于老妇“致词”的内容和情节发展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这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藏问于答 。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 。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说“问童子”,没有说问了些什么,而问的内容,却从童子的回答中暗示出来 。童子回答说他的老师采药去了,可见那省去的问话是:“你的老师干什么去了?”诗的三、四两句,还暗示出诗人又省去了一句问话:“上哪儿采药去了?”如果没有这一问,为什么会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回答呢?
《石壕吏》中间一段的写法正与此相类似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既然紧承“有吏夜捉人”而来,那么“吏呼”的内容,自然离不开“捉人”,而“老妇”的“致词”,自然是对“吏呼”的回答 。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只用“一何怒”描绘了“吏呼”的情状,而让“吏呼”的具体内容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如果把所有的暗写都变成明写,象前面的分析那样,一问一答交互进行,中间再穿插上表情、动作和心理的活动描写,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其事甚长,其言甚繁”,读起来也就没有余味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