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经典古诗句 托物言志的诗句有哪些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 , 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 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一、二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 , 不需借助外力 , 自能声名远播 。句句又暗示着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 , 自能声名远播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 , 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 , 一正一反 , 相互呼应 ,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 , 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 , 我亦举家清 。
诗人自许清高 , 不肯屈就 , 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 , 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 , 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 , 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 , 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 , 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 , 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 , 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 , 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 , 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 , 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 , 显得是那样的冷酷 , 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 , 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 , 也当坚持操守 , 玉洁冰清 , 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用拟人手法写蝉 。尾联“君”与“我”对举 , 把咏物和抒情结合起来 , 呼应开头 , 首尾圆融 , 意脉连贯 。
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 而今渐觉出蓬蒿 。
时人不识凌云木 , 直待凌云始道高 。
作者借松写人 , 托物讽喻 , 寓意深长 。松 , 树木中的英雄、勇士 。数九寒天 , 百草枯萎 , 万木凋零 , 而它却苍翠凌云 , 顶风抗雪 , 泰然自若 。就像陈毅元帅的《松》所说:“大雪压青松 ,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 待到雪化时 。”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小松刚出土 , 的确小得可怜 , 路边野草都比它高 , 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 , 在“深草”的包围中 , 它不低头 , 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 , 又直又硬 , 一个劲地向上冲刺 , 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刺头”的“刺” , 一字千钧 , 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 , 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 , 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 。一个“刺”字 , 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 , 只是暂时的 , 相对的 , 随着时间的推进 , 它必然由小转大 。终于有一天 , 小松成了大松 , 人们才惊叹不已 。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 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 , 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 , 有多少小松 , 由于“时人不识” , 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 , 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 , 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杜荀鹤出身寒微 , 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 , 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 , 以至屡试不中 , 报国无门 , 一生潦倒 。埋没深草里的“小松” , 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