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问题: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前言诗圣杜甫的三吏是:《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是指:《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
一、创作背景唐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爆发邺城之战,唐军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也见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的爱国行为 。诗人感慨万千,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
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1、《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青韵和庚韵混押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这是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下了这首诗 。
所谓掘壕不到水(战壕挖得浅不累),牧马役亦轻(牧马劳役很轻轻松),仆射如父兄(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都是杜甫的安慰之词 。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文章插图
2、《石壕吏》
杜甫离开了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于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抓壮丁,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石壕吏》 。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在新安县还是招兵,在石壕村就是捉兵了,连为国牺牲的烈士家属的老母亲都被抓走 。
虽然都是五言古风,但《石壕吏》与《新安吏》不同,几乎不停的在换韵,平、上、去、入四种韵有用了 。
3、《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三吏中,《新安吏》《石壕吏》都是征兵,眼中所见有悲壮、有悲惨. 。《潼关吏》写了守关的唐朝士兵,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
《潼关吏》的押韵又有不同,前两句一个韵部,后面用【鱼】【虞】邻韵一直到底 。
杜甫的三吏三别分别指什么?

文章插图
三、三别 1、《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三别与三吏不同,三别都是一韵到底不换韵,不用邻韵,《新婚别》 通篇押【阳】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