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 初见嵩山张耒翻译( 二 )


据《临淮主簿厅题名记》记载 , 在临淮任职的三年中 , 张耒一心扎在工作中 , 文牍劳形 , 他的生活单调而寂寞 。
只有当张耒把手头工作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之后 , 他才会有难得的机会去放松身心 , 他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有山有水的风光秀丽的地方 。当他寄情山水 , 全身心地投入到山水的怀抱时 , 他的心情也会豁然开朗起来 。
“赖有青山豁我怀” , 正是诗人此时心情的写照 , 诗人想要说的就是:还好有青山在 , 它稳健、挺拔、耸立 , 它披一身青翠 , 迎接清风雨露 , 送走晚霞明月 。青山的豁达 , 让我也有了驰骋的胸怀 。
青山使他诗情画意的才华能得到安放 , 使他的满腹经纶的情怀能得到短暂的寄托 。
虽然仕宦奔波 , 但诗人心中却又一直有人陪伴 , 这一句道出入驻诗人心中多年的嵩山 。虽然平生还从未登临嵩山 , 但在心灵深处 , 诗人与嵩山早已神交已久 。
这是诗人在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切换和布局 , 是诗人初次踏上嵩山的情感交汇与体验 。这种油然而生的体验 , 饱含着诗人从未登临嵩山到初次登临嵩山的心理渐进过程 , 
这也是诗人对嵩山的一份心心向往的情感 , 此时的诗人来到嵩山 , 他即将与嵩山展开一次亲密的接触 , 一次面对面的谈话 。在诗人眼中 , 此时的嵩山多像是自己的一位挚友啊!
这一句也饱含着诗人和一位多年未曾谋面的挚友即将会晤时的万千感慨 , 这种油然而生的体验 , 也紧紧跟随着诗人的移形换步、跟随着诗人与嵩山逐渐拉近的距离而产生 。
虽然此时行进的道路上又与一场风雨不期而遇 , 但这也阻止不了诗人盘旋而上的身形和脚步 。诗人并未因为风雨的到来而黯然离开 , 而是一直等到黄昏日落 。因为诗人要见的是一位多年陪伴的、心心念念想要谋面的挚友和故人 。
在嵩山还没有出现在诗人视线之内的时候 , 便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亲切的感觉 , 从而引起人们想“一睹庐山真面目”的迫切愿望 。
当我们读完这句后 , 想着诗人总该揭开嵩山的神秘面纱了吧 ,  但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 , 仿佛又在期待中为人们拉开一道帷幕 。这句诗的大意是说:天色渐晚 , 北风萧萧 , 吹走一片云雨 , 此时 , 碧空如洗 , 世人眼前的天际豁然开朗了 。
细品这句诗 , 就会发现 , 诗人将嵩山的一雨一晴 , 一朝一暮的风云变幻的绮丽景象尽情地渲染了出来 。
诗人与那呼之欲出的嵩山之间 , 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天际勾连了起来 , 诗人的形象与嵩山的形象似乎形成了了一种默契 。
嵩山那巍然屹立的坚定与释然 , 也让诗人瞬间豁然开朗 , 仕途的奔波与辛劳 , 似乎也烟消云散 , 都消融在眼前的天际中 。诗人以嵩山于晚晴之中的自然变化 , 衬托出内心那种豁然开朗的通透与舒爽 。
所以直到最后一句 , 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笔墨给嵩山做了渲染和铺垫的准备 , 嵩山的出现便特别引人注目 , 能够把人的兴味调动和集中起来 。
“不见青山绿居士 , 心如止” , 诗人的内心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 。果然 , 待到傍晚 , 风雨渐去 。“数峰清瘦出云来” , 淡淡几笔 , 诗人对嵩山的故人之情跃然纸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