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 初见嵩山张耒翻译( 三 )


因为前三句的层层铺垫 , 直到最后一句 , 诗人才将嵩山呼唤出来 , 这样的收尾 , 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的写法不至于意随句尽 , 见其面貌即止 , 而是自然要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
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 , “数峰清瘦出云来” , 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 , 但诗境格外开阔 。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 , 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 。
嵩山那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 , 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 , 因而深得诗人的喜爱和赞美 。“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 , 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 , 并紧扣诗人初次登临嵩山的主题 。
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 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 。在这里 , 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 , 写得有血有肉 , 极富灵性 。
诗人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 , 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 , 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至此 , 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 , 全诗平稳结束 , 却言有尽而意无穷 。
在路上 , 不为旅行 , 不因某人 , 只为在未知的美好的旅途中遇见美好的自己 。张耒的这首诗 , 写的是嵩山 , 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 。人们在精神和灵魂层面以什么作为慰藉 , 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对于张耒来说 , 赖以慰藉宦海奔波的辛劳的载体正是嵩山 , 那么诗人也多多少少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志 。
所以说 , “数峰清瘦出云来” , 虽是写嵩山 , 却又是物我融而为一 , 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读了这首诗 , 嵩山的面貌 , 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 , 可能同时留在我们的印象里 , 不容易分得很清 。
旅途的见闻 , 抑或说是登临嵩山的体验 , 是诗人从登临嵩山前的无限向往 , 到初见嵩山的欣喜 , 是一次想象与现实的重合 , 也是是对嵩山的一次构建 。
张耒初次来到嵩山 , 这样的一次与嵩山的亲密接触 , 反而会更贴近诗人的内心 。真正的停下来 , 享受自我体验的时刻 , 也许浮光掠影 , 走马观花之外 , 这才是深入体验 , 探索自我的最佳时间 。
再次回顾诗作 , 就会发现 , 开篇二句是诗人对嵩山的一次如梦如幻般的虚写 , 是诗人自我心中想象和无限寄托的情感载体 。正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和一次次的向往 , 构建了一个诗人自己的嵩山 , 一个陪伴诗人左右的嵩山 。
这样的嵩山就在诗人的心中不受风吹雨淋 , 成为一个主体性的嵩山 , 也成为一座外人永远无法窥见全貌的嵩山 。或者说 , 张耒看到的嵩山正是他理想中的嵩山 , 是与诗人想象中的嵩山是高度重合的一座嵩山 。
【初见嵩山张耒阅读理解 初见嵩山张耒翻译】然而无论诗人如何描绘 , 着墨多少 , 这座嵩山是永恒的 。由诗人的想象和向往以及多年的宦海沉浮 , 或悲或喜 , 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地吟咏中 , 构建起来的想象与现实交汇的“数峰清瘦出云来”的嵩山形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