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甘露寺阅读赏析及答案 宿甘露寺僧舍译文

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
【宿甘露寺阅读赏析及答案 宿甘露寺僧舍译文】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枕中微湿,好似身处云峰之间;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 。
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户,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
甘露: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 。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重建 。北固山下临长江,当时江阔十余里 。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
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 。壑,山沟 。
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 。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 。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 。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 。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 。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平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 。诗人对此不无隐忧 。“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
三、语言质朴、平中见奇 。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 。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平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因此这首诗着力描绘地势,在构思时,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 。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 。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 。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 。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 。诗题是“宿甘露僧舍”,所以围绕“宿”字展开 。睡在寺里,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 。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 。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席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 。“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 。“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 。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 。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