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少时 , 诵 。其母方织 , 孟子促然中止 。有顷 , 复诵 。其母知其喧也 ,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 , 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 , 曰:“此织断 , 能复续乎?”自是之后 , 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以上是《孟子断织》故事的版本之一 , 比另外一个版本刘向的《烈女传》要更生活化一些 。原文中的“喧”解释为“大声说话”明显不通 , 所以通假同音的“谖”字是合理的 。“谖”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欺诈、欺骗”的意思 , 如:《汉书·息夫躬传》:“左曹光禄大夫宜陵侯躬 , 虚造诈谖之策 , 欲以诖误朝廷 。”你可以从例证中辨析出“欺骗”的解释一定是合理的:因为欺诈而误了朝廷大事 。另一种解释是“忘记” , 在本文中就被解释为“忘记” 。这样解释对吗?
【孟母断织原文及翻译注释 孟母断织文言文翻译】但凡在我的文章里问出这种问题 , 所谓的“标准答案”基本就“凶多吉少”了 。如果解释成“忘记” , 那么孟子基本上是“背诵”而不是“诵读” , 否则如何因为“忘记”而中止“诵”呢?只是你凭什么说一定是“背诵”呢?他是不是也可以因为遇到了“生字”想不起来怎么诵读而停止了呢?而且这孟子也很奇怪 , 但凡他母亲开始织布了 , 他就忘记了 , 似乎形成了某种“条件反射” 。
事出反常必有妖 , 当孟母问孟子“为什么中止了”(何为中止)?孟子回答“有所失 , 复得” 。“有所失”的“失”也解释为“忘记” , 既然“谖”也是“忘记”的意思 , 何不同样用“谖”呢?当然你可以说 , 换个字用以免太单调 。总之 , 自从孟母割断了一次织布机上的布后 , 孟子的记性就开始好了起来 , 再也不会忘记 , 终于成了过目不忘的“神童” 。
我不是不相信有记忆力超强的“神童” , 只是不相信孟子的“潜能”被孟母的一次“断织”就完全激发了出来的这种桥段!我想这个故事的本义应该是孟母通过断织来要求孟子“端正学习态度”吧?这一点应该不存在任何争议吧?
所以这里的“谖”当然也应该解释为“欺骗”!这个故事前半段就是说:孟子小时候学习 , 在诵读文章 , 孟母刚开始织布他就突然停止 。过了一会儿 , 又开始诵读了 , 然后孟母就知道他在糊弄(欺骗)自己了 。
为什么说是“糊弄孟母”呢?就是他在诵读文章时 , 孟母就去织布了 , 而织布机是有噪音的 , 即便没有 , 为了不影响儿子读书 , 织布机所在之处离孟子也一定是有距离的 , 孟母在织布时的注意力当然大部分都在织布机上 。所以孟子就趁这个间隙在那里“开小差” , 等到织布机声音小了或停下来的时候就会被母亲发现 , 所以过了一会儿又重新开始诵读 。
细心的孟母发现了他在糊弄后 , 大声问他“为何中间停止了诵读”?孟子就谎称“刚才忘记了 , 现在又想起来了” 。看穿了他的把戏的孟母于是立即用刀割断织好的布匹 , 说“这断了的布匹还能再接上吗?”孟子自此就再也不敢欺骗母亲 , 开始认真学习了 。
毫无疑问 , 这个故事里的“谖”必定是“欺骗”的意思 。那么“谖”解释为“忘记”还有什么例证呢?就是“永矢弗谖” , 出自《诗经·卫风·考槃》 , 原文如下:
- 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 新唐书马璘传翻译 马璘传原文及翻译
- 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及诗意 天净沙秋思主旨句赏析
- 夜宿山房待丁大不至赏析 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原文
- 晏子为齐相文言文注释 晏子之御者文言文翻译
-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敢问 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及翻译
- 水调歌头苏轼翻译及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及解释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 观刈麦原文及注释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注音
- 晏子治东阿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晏子治东阿原文及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