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全文赏析及释义 高中语文大学原文及翻译( 三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 身有所忿懥 , 则不得其正 , 有所恐惧 , 则不得其正 ,  有所好乐 , 则不得其正 , 有所忧患 , 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如要修养好品德 , 则先要端正心意 。心中愤愤不平 , 则得不到端正;心中恐惧不安 , 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偏好 , 则得不到端正;心里有忧患 , 则得不到端正 。一旦心不在焉 , 就是看了 , 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 , 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 , 却辨别不出味道 。所以说 , 修养品德关键在端正心意 。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 , 恶而知其美者 , 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 , 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 , 不可以齐其家 。
如要调整好家族 , 则先要修养好品德 , 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见 , 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见 , 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见 , 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见 , 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见 。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 , 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 , 也少见 。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自己孩子的过错 , 人察觉不到自己的
庄稼好 。”这就是不修养好品德 , 就调整不好家族的道理 。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 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 , 所以事君也;弟者 , 所以事长也;慈者 , 所以使众也 。《康诰》 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 , 虽不中 , 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 , 一国兴仁;一家让 , 一国兴让;一人贪戾 , 一国作乱 , 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 ,  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 , 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 , 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 , 而民不从 。是故君
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 , 而能喻诸人者 , 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 ,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 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 , 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 , 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 , 正是四国 。”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 , 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
要治理好国家 , 必须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族 , 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 , 这是从来不会有的事情 。所以 , 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 。孝顺 , 是侍奉君主的原则 , 尊兄 , 是侍奉长官的原则 , 仁慈 , 是控制民众的原则 。《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 。”诚心诚意去爱护 , 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 , 也相差不远 。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 , 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 , 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 , 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这样 。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 , 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 。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 , 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 。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 , 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 。他们命令大家做的 , 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 , 因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