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门京温小商铺 大红门京温服装市场( 二 )


就在张玉兰和赵涌涛打电话的当口 。一些商户决定去与商场管理者协商 。他们给商场管理者打电话,提出希望商场再推迟两个月关门,坚持到年底,这样商户的损失会小一些 。赵涌涛得知后对此事不抱希望:“这里是规模最大的批发市场,管理也是最严的 。”
关停的消息经新闻报道,北京的大爷大妈们纷纷赶来淘货 。9月11日、12日,大红门迎来最大客流量 。商场门前,每隔五米就站着一个保安以应对意外状况 。门口的工作人员一个个教老人扫健康码 。六层楼的商场,上千个档口,每个门店不过十来平方米,人挤着人 。
张玉兰的店里只有她和另一个店员,十平米的档口站五六个人就显得满满当当 。原本,在服饰批发市场,不能试穿是不成文规定,顾客往往也不多争辩,实在拿不准就贴到身上比划一下 。但来此的老人们大多提出试穿,张玉兰不好阻拦,只能在店里临时拉起了一块布,充当试衣间 。
“全场五折甩卖”、“以前都是好几百,带不走才甩货的,大妈你真是赚到了”、“一口价,不吃亏不上当”,这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整个商场六层楼,一个档口挨着一个档口,有些档口实在太小,展示不了太多货品,商户干脆在地上铺一块布,蹲着售卖 。一边叫卖,一边还得将货物清理打包、邮寄,大包小包无序丢在地上,占得拥挤的过道,没有下脚的地方 。
趁便宜来采购的人太多,商场门口车也排起了长龙 。赵涌涛的记忆中,大红门已经有几年,没有出现这样的盛况了 。他拍下堵车的场景,发了条朋友圈 。当天,他和妻子还有一个店员,三个人,轮流忙着试衣、卖衣、清理货品,一天下来口干舌燥 。
从早上7点开始,整个商场像一个巨大的风箱,发出嗡嗡地响声 。直到五点,保安开始疏散商场里的人群,大红门的热闹才偃旗息鼓 。

大红门京温小商铺 大红门京温服装市场

文章插图
图 |前来扫货的大妈们
大红门京温小商铺 大红门京温服装市场

文章插图

大红门的日与夜
在大红门,张玉兰一张雄辩的利嘴,是公认的 。她每天上午六点就要出发,上午十点前打货的商家人来人往,只有中午可以稍微休息下,下午又得说个不停 。好衣服都靠抢,有时候两个客户撞上,抢起来,谁也不让谁 。张玉兰赶紧过去劝:“为两件衣服闹,不值当,都是做生意各自让一步,回头有新款我都给你们补过来 。”
1986年,16岁的张玉兰放弃学业跟姐姐学裁缝 。张玉兰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四姐弟先去了东北做服装加工,1989年举家搬到浙江人聚集的北京丰台区马村做服装生意 。
在马村,四姐弟和同乡凑钱租了一层平房,靠卖自己缝的衣服赚钱 。做好的衣服用三轮车装着,从马村直踩到北京二环里的王府井百货、西单、天桥等地方的商场或摆地摊售卖 。那时候想进大商场不难 。“衣服不愁卖,有多少卖多少”张玉兰回忆 。她至今记得大家一直忙活到第二天的清晨五点,缝纫机收起,就在台面上将就着入睡 。
那时,北京南苑一带,不少浙江人摆地摊卖衣服 。每一家地摊背后,家家都有制衣的小作坊 。大家先从商场里买来衣服拆开当样板,依葫芦画瓢或稍微改良后自己缝制出品 。这样做出来的衣服,价格便宜,但款式新潮,很容易就在服装市场上打开销路 。
赚到了钱,浙江人聚集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社会“浙江村” 。“有菜市场,有摆地摊的,有幼儿园,全是我们浙江人 。”张玉兰说 。
大红门京温小商铺 大红门京温服装市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