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在名为《天梯:蔡国强的艺术》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工作人员推着装了许多罐火药的小推车跟随蔡国强又高又瘦的身影罐子里的火药有粉末状、米粒状或者大一点的小圆球、小扁块大部分是深黑的颜色撒在洁白的丝绸上如同一幅黑白水墨画 。 蔡国强用带有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解释说其中很多火药使用了可降解色粉 。 \r\n
\r\n
北京奥运会后的十来年蔡国强在东西方的影响力日渐超出了艺术圈 。 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Cai”的人两三年便来一次令全世界目眩的巨型展览和表演他所获得的大众认知也因此更具普遍性:2008年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个人回顾展35万观展人数打破该馆艺术家个展入场纪录;2015年Facebook上关于他的作品《天梯》的视频两天吸引3000万人观赏;纽约现代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巴黎蓬皮杜美术馆等重要博物馆和艺术机构均收藏有蔡国强的作品 。 \r\n
\r\n
一向傲娇的陈丹青笔下对蔡国强的作品不吝夸奖:\r\n
1998年我在纽约P.S.1当代美术馆中国专展上初见蔡国强的《草船借箭》木质船体的每一缝隙密密麻麻插满带着羽毛的竹箭粗暴、沉默而且好看 。 当我在庞大的《草船借箭》前徘徊不去我所属意的不是作者的智谋而是罕见的秉性一种如今我愿称之为异常专业的‘业余感’:在我所知道(而且佩服)的中国同行中蔡国强可能是唯一一位自外于西方艺术庞大知识体系的当代艺术家 。 \r\n
\r\n
就是土味的焰火也能在蔡国强的手中幻作艺术登上世界的舞台并得到相当高的认同 。 那强烈而饱满的艺术冲击力从何而来\r\n
1957年蔡国强出生于泉州“这个城市特别信风水信看不见的力量我从这里出生所以从小我的艺术里面都在寻找看不见的力量 。 ”在书店工作的父亲从未往家里交过工资因为都把钱买了书 。 蔡国强从小接触绘画和书法后来有人评价说他的焰火具有书法性可见受父亲影响之深 。 \r\n
\r\n
上世纪80年代离开泉州到上海戏剧学院学习则是蔡国强人生中的转折点 。 在上戏他师从曾留苏留美的老师周本义前沿、开放的教学以及上海当时浓厚的文化氛围使蔡国强对于舞台美术、戏剧、空间处理都拥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知 。 \r\n
在知识与视角拓宽之后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也越走越宽 。 \r\n
\r\n
基于这个想法蔡国强用火药开始了各种尝试 。 那时蔡国强的创作通常是先在纸上画画构思然后将火药固定在图纸上最后引爆火药在纸上留下痕迹 。 \r\n
渐渐地蔡国强野心大了他的焰火不想只待在画布上 。 \r\n
\r\n
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中曾提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宇航员到了月球蔡国强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亲自去宇宙探索因此制作一个从地面升到空中的天梯成为他借此连接宇宙的梦想 。 所谓“天梯”就是先在地面铺一条500米高、5.5米宽绑满烟花、火药的钢丝绳梯之后再借助气球将它拉起升入空中 。 点火之后它就宛如一座拔地而起的火红梯子十分壮观 。 \r\n
\r\n
然而事情却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天气原因、安全隐患甚至受9·11影响蔡国强的计划从1994年开始多次尝试又多次搁浅 。 还好一次次在野外拿着对讲机操纵火药捻线的蔡国强不怕失败2015年天梯在家乡泉州的一处小渔港成功点燃一条长达半公里的天梯呈现在人们眼前 。 \r\n
\r\n
蔡国强看着天梯给不方便来现场、已经百岁的奶奶打视频电话:“你的孙子很厉害吧” 。 镜头前他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焰火爆炸完之后作品就留在天空里了 。 我的文采全画到了天空里不是在画布上” 。 \r\n
\r\n
蔡国强的艺术作品除了感慨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多的是会被他作品背后传达的情感与故事所打动 。 就像他经常说的“艺术家最幸福的是可以将思考转换为工作 。 ”他总是能将自己的思考、情感和浪漫转换到工作中在他的焰火王国中他可以表达亲情《天梯》(2015年)就是他献给百岁奶奶的礼物;他可以表达友情在美术馆的墙上为友人“炸”一幅肖像也可以在友人的葬礼上爆破一朵黑云向友人道别 。 \r\n
\r\n
蔡国强找到了火药这种特殊的媒介“并把它据为己有”很好地运用了它 。 火药作为绘画材料显得新颖而神秘爆破时惊艳无比爆炸后又让人怅然若失他捕捉到了那些语言无法言说的东西并将它们呈现出来 。 如果没有蔡国强我们对火药的认知将失去多少可能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