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伯爵 弗拉基米尔 诺斯费拉图( 四 )


弗拉基米尔伯爵 弗拉基米尔 诺斯费拉图

文章插图
《暮光之城》剧照
有趣的是,这种吸血鬼形象从野兽到美型的审美变化,在描写和设定上并不源于“吸血鬼”题材本身,是吸血鬼为了获得更多人喜爱而主动迎合大众审美,本质只是社会整体审美风潮的反映 。在当今吸血鬼文学的设定中,吸血鬼并不具有特异于人类的长相和身体,在成为吸血鬼的一刻它们的身体是被“冻结”的,会停留在转化的一刻,而长出獠牙、皮肤苍白、瞳孔血红等变化只是附带,这个吸血鬼长什么样取决于转化时的年龄状态(《夜访吸血鬼》里五岁的克劳迪娅始终“无法长大”,成为了角色无法逃脱的宿命),根本上还是要看它是人的时候长得是否好看——也就是说,当然会有丑陋的吸血鬼,但只有好看的吸血鬼才能当主角 。至于人类为什么喜欢皮肤惨白的形象(当然随着社会审美的变化,类似《真爱如血》《吸血鬼日记》里的角色长相逐渐就显示出差异性),这种审美是否病态,则完全是一个人类时尚文化的问题,吸血鬼概不负责 。
吸血鬼“兽性”的大幅后退不仅表现在形象,也深层次地体现在它们的觅食技巧:捕猎上 。“捕猎”作为一个具有原始兽性含义的词汇,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吸血鬼的生活中愈发名不副实 。怪兽时期的吸血鬼纯粹是为害一方的祸害,它们的“捕猎”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灾难;而从《德古拉》开始,“获取血液”这件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也人性化起来 。如果说德古拉和诺斯费拉图都是潜藏在贵族面纱之下,以诱骗少女来到城堡来完成守株待兔,依然还站在反派的位置上的话,现代吸血鬼小说里吸血鬼获取血液的手段就走向多元和“去罪化”:安妮·赖斯的吸血鬼们虽然偶有失控、沉醉于杀戮无辜,但它们在理性清醒的时候,则将“捕猎”当作一种“夜间义警”式的蝙蝠侠行为,专挑深夜街道上的盗贼、杀人犯、流氓下手,来化解心中对杀戮的不安,满足人性道德标准;至于21世纪的吸血鬼文学里的觅食途径更是彻底“现代”和“日常化”:首先它们都越来越不怕阳光了,在白天也可以正常生活;《暮光之城》里的吸血鬼可以用动物鲜血充饥,因此只需要与畜牧业搞好关系;《真爱如血》里可花钱购买的人造合成“真血”,足以保证吸血鬼与人类安全混居;《吸血鬼日记》等美剧里去医院偷血包,或与医生交易获取血液资源已经毫不新鲜;而到了类似《吸血鬼生活》这样的轻喜剧作品,更有超市里售卖“脱脂血粉”等一系列彻底“美食化”血液的设定,彻底把吸血鬼的“捕猎”“觅食”变成了一本正经的极客话题 。
弗拉基米尔伯爵 弗拉基米尔 诺斯费拉图

文章插图
《Vampyr》
甚至于,相比这些吸血鬼还要费劲心思以合法或者至少符合人性的方式去获取血液,前文提及的电子游戏《Vampyr》更是打造了一群彻底消除吸血鬼“兽性”的“圣人”吸血鬼 。在它们眼中,一切依然以人类为食的同类也都是需要消灭的对象,而它们自己竟然选择压抑天性,动辄百年去忍耐饥饿,甚至有始祖吸血鬼因为无力忍耐饥饿而自杀:在这个设定里,“永生”作为先验的前提赋予了它们无限的生活可能,我们甚至看到了一种吸血鬼不吸血而专心为人类造福,只享受和利用永生所带来的福祉,避免永生和嗜血本性所带来的一切道德和人性拷问的理想主义——不禁感叹,当读者和作者们都充分代入吸血鬼的人设,都想成为血族的一分子的时候,人类可以让吸血鬼这个曾经无数人为之色变的恐怖怪物,“亲民化”和“唯美化”到什么样的地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