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不说快乐吗端午节可以说端午快乐,端午节说安康或者快乐都可以 。网上有传说端午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道“安康”,弄得“有文化”的国人都小心翼翼起来,满屏的“端午安康” 。其实,用怎样的心态和姿态面对中国传统节日,都是可以的 。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为树立忠君爱国的标签遂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
2、端午节民俗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 , 在夜间煮熟 , 早晨食用 。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草芦苇叶 , 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 , 统称粽叶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 , 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有的家长还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 ,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 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 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
4、悬艾蒿 。民谚说:“清明插柳 , 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 , 悬菖蒲 , 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 , 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 , 一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
6、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 以前的端午节怎么过
- 端午节来历和习俗
- 祝兄弟生日快乐的句子
- 端午节放假3天不用调休
- 端午节古诗四句
- 陈情令剧组什么时候上快乐大本营
- 父亲节快乐说说朋友圈
- 端午节的内涵是什么
- 端午节的谚语有哪些
- 形容小孩子快乐的词语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