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翻译

1、报任安书翻译1、为《太史公》做牛做马的司马迁再拜致意 。
【报任安书翻译】2、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导我用谨慎的态度在待人接物上,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 。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 。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 。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 , 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 。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即使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 , 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把这些当做光荣,只不过足以被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
3、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 。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 , 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 。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 。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 , 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 。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 , 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 , 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 。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 。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 。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 , 便跟着挑拨是非 , 夸大过错,陷人于祸 , 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 。
4、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 , 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 。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 , 举国上下 , 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 。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 , 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 。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 , 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 。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 , 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 。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 。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 。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 。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 , 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 。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 。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 。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