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天马方位以坐山或是 风水中的天马山( 四 )



我最早关注大鄣山菊径村,还是2011年的5月底,村口何氏宗祠内崇祯皇帝御笔题赐的“黄阁调元”匾额被盗了 。
乾道,是南宋皇帝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只用了九年 。按此推算,菊径建村应是在公元1165年至1173年之间 。相传为菊径村卜居的是婺源何氏始祖——何令通 。而何令通出生于公元922年,卒于1019年,其间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开始隐居在芙蓉山(灵山)修道 。若是按此说法,那是他在生前就相中了菊径俨如“马蹄印”的风水 。对地方史颇有研究的何宇昭兄告诉我,菊径何氏应是何令通的儿子从何田坑先迁乐平,然后再迁菊径的 。但,为何没有直接从何田坑迁往菊径,至今还是一个谜 。
比口头上的流传更具权威性的,还是谱牒的载记 。据菊径的康熙版《何氏宗谱》说:“婺之菊径、大田、梅田、田坑,邻之乐平、德兴、浮梁、鄱阳,恍然十二派同一祖,十二地为一宗何 。”更为荣光的是,此谱竟然有朱熹、文天祥、周必大等硕儒名臣为之作序 。
众所周知,祠堂的兴盛与中国传统的“崇祖睦族”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祠堂”作为名称的出现,早在汉代,当时祠堂建于墓所,亦称墓祠——“赐茔杜东,将作穿复土,起冢祠堂 。”(《汉书·张安世传》) 。而“立祠堂之制”的是婺源人朱熹,他在《家礼》中说:“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 。”至于“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已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事了 。
婺源古属徽州,又是“文公阙里”,程朱理学对婺源影响深远——“自唐宋以来,卓行炳文,固不乏人,然未有以理学鸣于世者 。至朱子得河洛之心传,以居敬穷理启迪乡人,由是学士各自濯磨以冀闻道 。”(光绪版《婺源县志》)崇祖睦族,崇尚孝道,成了婺源人的生活理念与宗旨 。而宗族下的祠堂,无疑是村落的核心,祠堂的建筑规模也就成了姓氏宗族历史背景与家族繁盛的直接体现 。菊径村二百六十户左右,在不同年月却建有宗祠、支祠六座 。“粤自菊径聚族以来,即创有历代宗祠,云礽相承数百载 。于兹迄今,相传人物麟仪仪、凤师师,家声丕映,以称徽之巨室大族者,固其世植令德,亦讵非庙貌常新,我祖式凭之灵哉……”(《文端公复创宗祠文引》)这是一代名臣何如宠为菊径复创宗祠所写 。何如宠不仅博学多才,还是个大孝子——他入职翰林院时,“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三年 。回京后,授编修 。母老,告假回家奉养 。”相传,何如宠识认先祖在菊径,还为村庄建宗祠捐银三千两 。于是,就有了崇祯皇帝御笔题赐的“黄阁调元”匾额的由来 。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想必在遥远的年代,不像现在对名人如此追捧、渲染 。不然,一个何如宠就足以争得不可开交了 。在婺源,除了何田坑、菊径之外,还有赋春、言坑、项山、箬坦、泽山、思溪、金盘等地都姓何 。然而,无论婺源有多少村庄姓何,都是从何田坑发脉的 。若是再往源头去追溯,那就是中国何氏的发祥地——庐江郡(今安徽庐江县)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何氏出庐江 。
何田坑、菊径,虽然都属婺源的东北部,但隔着一百多公里的路程 。何令通能够从何田坑跋山涉水到菊径游历,并且独具慧眼,看到了后有靠山前有活水中的“山水相通,气运不绝” 。
村口的香樟、祠堂、太平桥,一如绕村而过的溪水,在经年述说着菊径久远的故事 。从泽山到菊径,是我徒步访问的路线 。泽山的何氏宗祠,几年前在何况兄的倡导下,已改成了“泽山书堂”,开始拓展了祠堂的功用 。秋日里,我登上前山的茶地里,看到粉墙黛瓦的菊径村依偎着樟绿枫红的后山,而溪水清亮如环,紧紧地抱着村庄 。看来,菊径从村庄开基,完全是依照“八卦”形进行设计建造 。难怪,后人将菊径村称为“中国最圆的村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