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在婺源每一个聚族而居的村庄,谱牒上都记载有他们始祖卜居吉地而后家族兴旺的过程 。比如据《婺南云川王氏世谱》记载:唐季,始祖太中大夫王云“视此地山柔而秀,水深而长,气象风土有非寻常者比,因卜居焉” 。又如《清华胡氏统谱》中记述:唐文德元年(888)夏,始祖散骑常侍胡学“侍父曈公游婺源通灵(元)观炷香,道经清华,见其地址清溪外抱,形若环璧,群峰叠起,势嶂参天,曰:住此,后世子孙必有兴者 。遂由古歙黄(篁)墩而徙居焉” 。再如江湾汪口“背负龙脉镇山为屏,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前置朝案呼应相随,正面临水环抱多情,南向而立富贵大吉” 。(《汪口村志》)还有,紫阳镇符竹村是唐末时歙县篁墩的郑思敬建村,因“地势低洼狭长,远望如竹筏浮于水面” 。含义永不沉没,后改名符祝村 。而大唐后裔李德鸾,他在严田村“占得从田之签,以严治家” 。高砂乡的星堂村,则是宋代进士胡仲君故里,“观其山,云峰峙其南,星峰峙其北;观基水,自北而南过围墙由东而出,可谓山环水复” 。
婺源的村落水口,一直被人们看成关系到村庄人丁兴衰、聚散的场地,讲究“天门地户”,村门“天门”(来水方向)要打得开,村口“地户”(去水方向)要闭得紧 。江湾村“得水为上”,不仅山环水绕,村前有大河,还筑有水坝锁住水口,用水圳引水入村 。村前蜿蜒的河流,宽阔的水坝,以及“明圳粼粼门前过,暗圳潺潺堂下流”的圳渠,共同组成了江湾村的水系网 。龙山村则“水口两边山来朝对,左夹右拱,葱葱郁郁,宛若龙焉” 。(《龙山程氏新轩公之谱》)清华上堡村胡姓在建村时选“村在小溪北崖,背山面水,据险筑堡而自固” 。溪头村先人为建设水口,不仅栽树,还以一万石粮食的巨资,在村口人工堆成一个舟状土石洲阜,宛如山岗,以至在水口形成了山回水转的“罗星”景观 。考水村“水口两山对峙,涧水环匝村境……筑堤数十步,栽植卉木,屈曲束水如之字以去……”(《仁里明经胡氏支谱》)
从族谱和有关记载可以看出,婺源古村落在风水理论的影响下,以“卜居”为手段,并通过村落依山傍水的形态,期许实现“人丁兴旺、富禄永绵”的目的 。
六
卜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它融入、渗透,还有积淀的,无疑是人们心理层面的审美文化取向,以及崇尚自然的环境观 。背山面水,三面环水,以及人工布局,构成了婺源村落选址的主要形式,而背后“不仅融入了‘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根深蒂固的宗族观,还融入徽文化的精髓,从而形成了婺源村落多样而又统一的自然环境空间模式” 。
婺源古村落的遗存众多,在“徽州六邑”堪称代表 。每一个村庄,都是先祖卜居之后,那些走上仕途又告老还乡的“乡绅”,以及“服贾四方”的茶商木商不断建设的结果 。山环水绕,满目青翠,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走进小桥流水人家,是鸡鸣犬吠,是浓厚的徽语方言与婺源地域物语的交织,那里生发与呈现的,依然是我们心目中理想家园的样子 。
【八方天马方位以坐山或是 风水中的天马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诗如画的婺源乡村,处处呈现山、水、桥、村、树的布局,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与田园牧歌式意境 。婺源村庄的“卜居”,既是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相融的烙印,更是婺源先人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认识与表达 。(洪忠佩)
- 风水东南西北口诀 西北方位风水摆件
- 门对门风水化解 开门的方位风水
- 厕所在哪个方位风水好 风水最好的坐向
- 室内鱼池养鱼好不好 室外鱼池建在什么方位风水好
- 房间方位风水 房间里的方位风水学
- 安床方位风水安床的正确方位图解
- 八个方位是 家居风水西南方对女人的重要
- 石井在哪里 井的风水方位
- 厕所在哪个方位风水好 看风水如何定方位
- 房间风水旺财 商业风水方位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