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网友们好!这篇文章主要是给大家详细描述关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的核心内容以及“燕然未勒归无计用典赏析”的相关信息 ,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请往下看 。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 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 少孤寒 , 有大志 。 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 仁宗康定元年(1040) , 受命戍边 , 遏止西夏入侵 , 后召拜枢密副使 , 参知政事(副宰相) 。 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 , 致力国事 , 以天下为已任 , 成为一代名臣 。

文章插图
《渔家傲》,调名不见于唐、五代词 。 《词谱》云:“此调始自晏殊 , 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 取以为名 。 ”双调 , 六十二字 , 上下片各五仄韵 。
北宋中期 , 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逐渐强大 。 公元一零三八年 , 党项族首领元昊攻灭吐蕃、回鹘 , 建立西夏 , 旋即乘势南侵 , 连陷数州 , 进逼河洛 , 朝野震恐 。 在此危难之际 , 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 , 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 , 担负起守卫疆土的重任 。 他审形势 , 置将帅 , 训士卒 , 严防御 , 经过四年的努力 , 终于使西北边防转危为安 。 《渔家傲》这首词即为此时所作 。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 , 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 , 作《渔家傲》乐歌数阙 , 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 , 颇述边镇之劳苦 。 ”说明当时所作的《渔家傲》曾有数首 , 但现在流传下来的 , 只有这一首了 。

文章插图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 。 上片开头一句 , 诗人先从大处落笔 , 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勾勒出萧索空阔的画面 。 “塞下”二字 , 点明地点是在边塞 , 也就是诗人所戍守的延州 , 当时为北宋边防重镇 。 “秋来”二字点出季节是在深秋 。 既在边塞又是深秋 , 景色自然是荒凉而凄清的 。 但诗人不去作正面的直接描写 , 而是运用暗中对比的手法 , 写出了“风景异”三个字 。 所谓“异” , 是指不同于诗人江南家乡的风光 。 这个“异”字 , 意味深长 , 极为精当 , 全篇的异乡之思都由此绵绵而出 。 它不仅是点出塞下风景与江南的迥然不同 , 而且巧妙地为下面抒发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
第二句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是见景伤情之笔 。 雁为候鸟 , 暖则北飞 , 寒则南去 。 所以古人写北国秋思 , 常常喜欢借冬去春来的大雁 , 寄托思乡的情怀 。 如钱起《送征雁》诗云:“秋空万里静 , 嘹唳独南征 。 风急翻霜冷 , 云开见月惊 。 塞长怜去翼 , 影灭有馀声 。 怅望遥天外 , 乡愁满月生 。 ”传说大雁南飞至衡阳南之回雁峰 , 天气转暖 , 即向北飞去 , 故有“雁不过衡阳”之说 。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阮郎归无名氏阅读答案
- 燕然勒石的典故概括 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
- 勒石燕然的典故意义 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
- 阮郎归原文翻译及赏析 阮郎归无名氏翻译赏析
- 勒石燕然的典故意义 燕然未勒归无计典故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