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里的十三是什么意思

1、上海话里的十三是什么意思“十三点”这个俗语 , 词义等同于痴头怪脑,愚昧无知 。是沪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词之一,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有时也用来作为取笑、嗅怪或不伤感情的骂人话 。上海人常以“十三点”隐指“痴”,除了形容人做事没脑子或举止轻浮,也指口无遮拦、傻得可爱,像赵薇扮演的“还珠格格”恐怕是最标准的“十三点”了 。但是,当这个词在异性间跳出来时,它的意思就变得暧昧起来,表面上是骂人痴头怪脑,实际上却不是真的怪罪 , 而是“嗔怪”,也就是说不是鲁智深打蒋门神的“杀博博”一拳头,而是王熙凤扇琏二爷的嗲溜溜一记耳光 。
2、早上好上海话怎么说【上海话里的十三是什么意思】早上好用上海话说就是早浪向好,一般只说早就可以 。
上海话源于松江话,有700年的历史 。上海话也可以叫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也就是被广泛流传和认同的上海主流方言 。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 。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
3、捣浆糊上海话是什么“捣糨糊” , 也叫做“捣浆糊”,在上海普通人的口语中流行起来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基本语义就是做人做事瞎糊弄、不正规、不正经、不正派、不实在、愚弄人和事、虚头巴脑,像捣弄制作的浆糊一样稠 , 却不能像面粉粥、米粉粥那样能让人吃喝 , 只是用来糊贴纸张在墙上那样的空样子货 。
“捣糨糊”一词在20世纪末就流行全国,现在已经成为汉语言的一个常用词 。它的词义,并没有准确的规定,如果是书面使用,要根据上下文领会 。在口语中使用“捣糨糊”一词,除了要根据前后语领会 , 还跟语言情景有着密切关系 。“捣糨糊”一词的由来,一般都知道来源于上海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语,再由上海而流行全国 。至于这个词在上海如何由来 , 即使上海人,也很少知道 。“捣糨糊”一词的本来面目,其实是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黑道的一个术语,是“逃江湖”一词的音转,并在音转中发生了涵义的变化 。
4、上海话瓦特了什么意思上海话 , 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沪语,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 。上海话也是吴语的重要代表,与吴语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如今 , 上海话已成为一种“有调无声”的有音高重音的独特汉语方言 , “瓦特了”也是上海方言的一句话,上海话坏掉了的意思,脑子瓦特了,就是说别人脑子坏掉了,形容对方傻的意思,属于贬义词 。
5、上海话的姆妈是什么意思姆妈在上海话里面的意思是:母亲,妈妈 。对别人的母亲,加上对方姓氏或名字,如对张小明的母亲 , 称作“张家姆妈”,或者“小明姆妈” , 以示尊敬 。
由于“姆妈”属于吴语口语、俚语 , 旧时吴地上流社会的一些家庭也用作称呼保姆 , 其他地区也是如此 。如沈从文作品《堂兄》中描写的保姆,家人叫她“姆妈”,或“痴姆妈”其实这是“妈妈”语义的活用 。
扩展资料:
姆妈,方言词 , 主要流行在南方的吴语、赣语、湘语、淮语、等地区 。在南方个别地区,姆妈则指祖母 。如湖南娄底湄江、湖南常德石门的方言 。
姆妈在赣语区即“妈妈”,主要流行在赣语区的南昌、抚州、新余、宜春、吉安等地区 。在个别地区 , 姆妈则指祖母 。如崇仁、广昌等地 。
江苏许多地区,姆妈则是母亲的意思 。比如宜兴,常州、湖南常德、湖南平江等地 。还有浙江某些地区,姆妈也是指母亲的意思 。比如宁波、嘉兴 , 杭州,金华等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