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单纯的、只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把它讲述清楚的 。为什么强调它是单纯的呢?因为微型小说的篇幅只能容纳单纯的意象实体,因为过于复杂的意象实体,不是微型小说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如果把过于复杂的意象实体塞入微型小说,实际上就混淆了微型小说与其他小说体式的区别 。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独创的、新鲜的、新颖的 。
任何文学创作都需要创造 。微型小说要以精彩的瞬间、精彩的点打动人、启迪人,“于细微处见精神”,更需要创造 。它应该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中某一场景、某一瞬间、某一细节的忽然抓住;它应该是一种眼光,一种艺术神经,一种一眼望到底的穿透力 。眼光平庸,思想迟钝是它的致命伤 。因此,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只能是作者自己发现的、新鲜的、独特的 。
同时,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有内涵的,它应该具有矛盾错位,能负载小说的主题,能包容过去、现在、未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 。这是决定微型小说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的关键 。
微型小说不是随手拈来,信手写出的 。它不是残丛小语,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作家把握世界、把握人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应该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仅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何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出来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它应该是一种简单明了而又智慧的方式,作者的主体意识、情感思索、思想困惑,要从中得到一种确证,浅白直露、一泄无余,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因此,这个内核,这个聚焦点,必须包含矛盾错位,能负载小说的主旨意蕴,能容载社会、政治、人生、历史,令人思索;能在单一中见出丰满,单纯中见出丰富 。
这个聚焦点从何而来呢?一是从生活中发现比较单纯、单一的矛盾错位;一是将生活中某些独特的感受加工、改造为矛盾错位 。
二、要善于提炼聚焦点写微型小说,首先是要找到小说的聚焦点 。作者或是从生活中直接找到这孕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或是将生活感受加工,改造为具有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无论那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进一步的加工、提炼 。因为最初获得的聚焦点,还不一定深刻,有待典型化 。同时,仅有一个聚焦点,还构不成情节,构不成小说,还有待于把它“完形”,编织成一个比较完整单纯的情节 。这里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将聚焦点典型化,使它能负载比较大的生活内容;一是将聚焦点完形化,围绕聚焦点向前向后延伸、扩展,使它成为一个比较单纯、不枝不蔓的而又完整的情节 。
于德北的《杭州路十号》,写了一个空虚无聊,对生活感到绝望的待业青年,有一次他玩了一个无聊的寄信游戏,写一封诉说自己痛苦与绝望的信给自己瞎编的地址:“杭州路十号袁小雪” 。没料到,他竟每月按时收到杭州路十号袁小雪寄来的鼓励他勇敢地生活下去的信 。他振作起来后去回访、感谢袁小雪,没有料到这个“袁小雪”竟是一个两月前已经患癌症去世的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老教授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月寄一封去 。这是一篇用真挚的爱来呼唤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作品,据作者介绍,这篇小说的原始素材有两个:一是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真的玩过这样的寄信游戏,不过那确实是一个像袁小雪那样的女孩,等到作者在秋天踏着黄黄的秋叶去看她时,她已静悄悄地死去了三天 。二是那位老教授的故事,他是在一个小车站听陌生人讲的 。在素材与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的矛盾错位:“我寄出了一篇非常无聊的信,却收到无数封非常认真非常真诚的回信”,在生活中是存在的,不过他并没有照搬,而是将原型中的女孩改为病残心理学教授,并且在这个事件上寄托了自己的感情、理想和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同时,他也将基本情节作了合乎情况的加工、改造,使之更为完整 。
- 怎样才能生一个聪明宝宝?
- 客厅朝东户型 朝东房子的风水如何
- 请的水晶阵不用了如何处理 怎样破坏水晶风水阵
- 想拍美美的婚纱照,婚纱礼服该如何选择?
- 什么样的书能结合肺炎疫情写下小学生读后感?
- 年度目标、月度目标及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到日计划如何做好清晰的计划?
-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被所有人都喜欢的人?
- 孕妇在孕期如何胎教可以让宝宝更聪明?
- 如何学会珍惜眼前人?
- 如何把蓝底的照片变成白底的照片 如何将照片的蓝底换成白底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