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标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标解读

文章插图

看点 备受瞩目的2022年版新课标终于公布,新课标对数学科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下,新课标把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归纳为“三会”,即会数学的眼光、会数学的思维、会数学的语言 。这要求孩子们要锻炼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把数学学得游刃有余 。在作者看来,要让孩子学好数学,家长除了信任老师,还可以试着让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之美 。


文丨诞视 编丨Luna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数学新课标的变化 。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标解读

文章插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标解读

文章插图

数学新课标变了什么,没变什么?


很多分析数学新课标的,是拿着新课标和2011年的课标对比,这个倒是没什么大问题,但其实不够完整 。


如果完整的来看,从2001版课标看起,看到2011版课标,再看到2022版课标,把周期拉长去看,我就体会到一个词——饥渴 。


是的,国家对高端数学人才的饥渴,对数学培养方向转型的饥渴,而这些饥渴的根本原因,其实仍然是因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切换赛道的需求,从原来要素驱动转变为将来创新驱动 。


国家对数学人才需求的转变,势必会体现在教学以及考试上面,所以只有大家只有看懂了这个转变的方向,我们对孩子数学学习的规划才能有全局感、掌控感 。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标解读

文章插图



其实2011版的数学课标,相较于2001版的课标,变动已经不小了,2001版课标还说的是数学三大能力,分别是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


2011版课标在这三大能力的基础上,又加了一个抽象能力 。


划重点,这个变化可太重要了!


抽象能力是什么?不仅仅只是计算好,会模型,而是去提取和表达研究对象,从源头抽象出问题,并总结出来一般的性质、关系及规律,从而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就是创新性的体现,创造性人才不只是会运算,而是会抽象的剥离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


可以说,2011版课标彰显了中国数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转变和进步 。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标解读

文章插图



2011版课标与2001版课标相比,还有这么几个重大的变化:


1. 把数学课程目标从“双基”拓展到了“四基”,“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四基”又增加了“基本思想与基本活动经验” 。


2. 从“两能”拓展到了“四能”,“两能”指的是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四能”又增加了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


3. 提出了数学素养的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在2011版之后,2017年数学课标又发生了一次变化,这次课标提出了基于“三会”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所谓的“三会”就是: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