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 Ciia培训( 二 )


当我意气风发地准备在研究所准备大干一番时,却发现这里意外的清闲:研究报告写完了,不知道给谁用?一些公司研究报告,基本上可以从上市公司年报去摘抄,不少研究员干的是剪刀加浆糊的活;中午休息时,大家都用电脑下棋或打牌,或找同事吹牛,几乎都没人管 。
这是因为当时券商行业对研究该怎么做,什么的定位还不清楚,只知道国外投行对研究很重视,分析师们都穿着名牌服装到处路演 。于是,大家也纷纷去买名牌西装,但不知如何去安排自己的日常工作 。研究所处在摸索学习阶段,造成了研究所在公司定位上的困惑 。
曾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就是1997年应届毕业就入职研究所的林利军,他大概不到半年就离职 。后来我问他当初为何离职,他说,这是一个又闲又闹的地方 。所以,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很有思想和抱负的人 。
不过,与林利军同时毕业并进入券商研究所坚持做研究的,也没有因此而埋没 。如后来任富国基金总经理的陈戈(君安农业行业研究员)、中欧基金的曹明长(君安债券研究员,1997年就提出创设可交换债的建议)、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张晖(申万研究员) 。总之,1997年应届毕业入行券商研究的,出了好多优秀人才 。
那时,研究员去上市公司调研的很少,因此研究员去上市公司调研,于是上市公司的人都很诧异,因为从来没有人跑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过,公司的董事长、董秘、财务总监等髙管全部跑岀来接受提问,问什么答什么,调研完还请研究员起吃饭喝酒 。1996-97年的时候,研报写作与发布都很滞后,大部分研究员都没有手机,没有笔记本电脑 。
【培训 Ciia培训】调研回来之后,研究员开始翻报纸找数据写报告,那个时候互联网上还没金融数据库,一篇调研报告出来要历时两周时间 。尽管调研成本高,但因为几乎没有人去过,因此,调研报告的“含金量”都很高 。
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市公司都比较规范,该披露的信息会通过公开媒体披露,不该披露的信息都不会讲 。但那个时候,上市公司信息非常匮乏,而市场的需求却很大 。于是,我在1997年的时候,建议行业研究员们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进行预测,这应该也是国内首家做基本面预测的研究机构 。
研究所也开始利用行业分工和调研的优势,出售报告赚取收入 。但买报告的大多是别家券商营业部,我们每日开盘之前将每日晨报传真到这些营业部,如一年打包销售收费20万,收入当然上交公司财务 。但这样做引发了公司众多部门的反对,有些人认为研究所是在走歪门邪道,有价值的研报提供只要提供给公司自营或资管部门即可 。
当时,国泰君安内部有一种猜测:“研究所是不是办不下去了?是不是很快就要撤了?”甚至有人认定研究所“肯定是不行了”,他们还提出“肢解”研究所,将其分到业务部门去,用以更为紧密地配合公司业务的增长 。
在内外交迫的压力之下,我始终认为,为内部服务,做得好是应该的,没做好要遭骂,被骂多了,如果有一天公司要裁员,研究所就可能先被撤了 。但研究所对外服务的话,也帮公司挣钱了,只要做好,就不会轻易被撤 。所以,当时我坚持研究所必须走向市场化道路 。
如今这一发展方向早已成为国内券商研究的共识 。
2000年,也就是国泰君安合并的第二年,我被任命为研究所所长 。当初公司分管研究所的是总裁姚刚,他经常说,“我分管就是不管” 。因此,这就给了我管理研究所的很大自由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