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gglypuff jigsaws是什么意思( 二 )


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 。
然后是情人,像炉灶一样叹着气,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
他恋人的眉毛 。
然后是一个军人,满口发着古怪的誓,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爱惜着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的荣名 。然后是法官,胖胖圆圆的肚子塞满了阉鸡,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
他这样扮了他的一个角色 。
第六个时期变成了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钟老叟,鼻子上架着
眼镜,腰边悬着钱袋;
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
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声,像是吹着风笛和哨子 。
终结着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 。
我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是做莎士比亚研究的 。和各位相比,我的经历非常简单,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我的人生阅历尚浅,所以与其讲我个人的经历,不如基于我的专业尝试讲讲莎士比亚是如何应对“中年危机”的,这也是一个让大家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和全球的人瞬间聊起来的话题 。由于分享准备得比较仓促,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很多思考还不成熟,还请各位见谅 。
由于目前我教育部在研项目的对象是莎士比亚传记形象,所以我脑子里常常充斥着各种有关莎士比亚的故事 。提起英语世界的文化符号,英国的文豪莎士比亚可谓当之无愧 。可是,400年后的我们可能想不到,他可不是出道即红,年轻的莎士比亚曾经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演员,事业稍有起色就被同时代的作家Robert Greene嘲笑为借别人羽毛装饰自己的“暴发户”,不懂拉丁文和希腊语,那么这样一个小镇青年是如何逆袭成长为世界文坛巨擘的呢?每个关注莎士比亚甚至关注文学史的人都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自然也不例外,遗憾的是,莎士比亚的生平记述在其逝世一个世纪后才出现,很多资料没有及时得到搜集和整理,他的人生许多重要阶段的情况已经无从得知,400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莎士比亚研究者们 。
在看过记录片《中年客》后,我很自然地对“莎士比亚与他的中年危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想自己读过的文献,我发现正如Shapiro教授所言,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莎士比亚人生的某一段时期,尤其是资料丰富的某一年,就能看到一个更清晰更真切的莎士比亚形象 。那么沿着这个思路,莎士比亚的30+人生里有没有哪一年或者哪几年不仅至关重要且史料翔实呢?根据Shapiro教授的研究,1599年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莎士比亚35岁,1599不仅是“异乎寻常地令人焦虑和兴奋的一年,也是批评家们一致认可的在莎士比亚成为伟大作家过程中的决定性一年 (the decisive one)” 。
我研究的文本说起来和我们记录片里的各位还有一点渊源:《1599:莎士比亚生命中的一年》(A Year in the Life of William Shakespeare:1599,以下简称《1599》)的作者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姆斯·夏皮罗(James Shapiro) 。Shapiro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从事莎士比亚教学三十余年,是当代莎士比亚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 。他的这部莎士比亚传记第一次放弃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传记写作手法,把目光集中在单独一年,专业性高,可读性强,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学界同行和普通读者的广泛赞誉,先后斩获了英国最佳非虚构作品奖和剧场图书奖两项大奖 。
《1599》的序幕描绘了1598年12月28日雪夜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全副武装去拆除索迪治剧场的场景,点明当晚的成败决定着莎士比亚的命运,若此次行动失败,留给他的选择将会非常有限,“这一晚,莎士比亚站在事业的十字路口” 。我想我们都有这种体验,事业的变动与选择几乎是每个中年客无法避开的问题,是选择一条容易的路按部就班继续走下去,还是尝试新的挑战?我们的莎士比亚是怎么选择的?他的选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00年后的今天他的经验还适用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