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模式的定义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三 )


二要回归语文本真,突出读书为要 。新课标首次凝练出语文课的核心素养,但没有学生潜心的阅读做基础和铺垫,学科核心素养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新教材也专门设立了一个“整本书阅读”这一个任务群,并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三个全部课程结构之中,其他任务群也都与读书有直接或间接关联,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分析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一是试卷的整体阅读量不断加大,由7000字左右直逼10000字左右,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阅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阅读内容选材的考察面不断扩大,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地理,考古,科技,课内课外等方面的内容都可能有所涉及 。三是有意识考察学生读书的情况,古诗文默写鉴赏,名著考察,作文材料(比如近几年北京卷的微作文就与名著阅读相结合)等都直接考察学生的读书情况 。这些知识,能力都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把学生读书放在语文教学的突出重要位置 。而实践也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唯有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沉浸于书香的芳菲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读书的兴趣和快乐,体味到文学的魅力和博大,汲取到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慧,受到心灵的洗礼和熏陶,才能对人生,未来,生活,社会有更深刻更自我的理解和思考,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沉淀和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为要,才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
三要聚焦学科素养,开展学习活动 。新课标、新教材更加强调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增加了不少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图热闹,而是通过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言语活动的实践,活动只是载体、形式,引导学生言语实践的自主性,参与性,主动性,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才是最终目的,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应以培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需要强调的是语文学习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文学习活动主要指学科活动,比如朗诵赛、演讲会等,广义的学习活动除学科活动外,还包括思维的活动,如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等,比如,写一件事,一棵树、一个人,除了训练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外,更要突出学生创作的各种思维训练,新课标将思维放在第二位,突显重视 。以后我们作文教学要将思维放在重要的位置,让思维深入,学生才会写出具有自我见解,清新雅致的时代作品 。这一点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弱项,因此,这一点的提出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由此可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文活动指的是广义的语文活动 。
四要适应改革要求,找准角色定位 。新课标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而教师角色应该有明显变化:要由知识传播者转向 “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指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语言和与语言相关行为的示范者,开展活动的协调者和参与者,为学习者提供恰当反馈的评估者和记录者”;由教材忠实执行者转为教材调适创生者、教材资源开发者;从传统的内容分析者走向学习材料统整者 。主要工作应该是: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聚焦主题或问题,梳理整合相关学习材料;精心策划,组织和指导语文学习活动;明确任务,指导学生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多发并举,组织开展学习总结和教学评价等 。工作大致流程应该为:确定学习目标——统整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 。特别是任务群的设置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学中强调的不是以课本为纲,也不求知识的完备和系统,训练也不再是纯技巧的分解,而是任务群驱动下的多文本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今后教学中,教师要吸收新课标关于任务群的理念,根据学情和教学实际实事求是的确定合适的教学方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