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科技进步奖丨梅旭荣:占耕地近半的旱地农业潜力巨大( 三 )


进步
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
汲取传统农耕经验 , 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 , 事实上 , 更多的新技术 , 是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力量的结合 。
如探索降水规律 , 在古代 , 耕种者依据经验估算降水的情况 , 而现在 , 科学家们可以更精准地获取降水数据 , 预测降水情况 。
梅旭荣告诉采访人员 , 主要旱地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和降水生产力提升 , 是他和他的团队从事过的一项重要研究 , 用大量的时间 , 系统查明了我国北方旱地降水利用状况 , 找到了我国北方旱地农田水分动态平衡规律 , 突破了旱地适水种植的应用基础理论和抗旱节水的关键技术与产品 , 集成了典型旱地高效用水的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 , 这一套体系 , 已经在北方旱地农业区规模化应用 ,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在获得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之前 , 这些不同的旱地农业技术已经获得过3个国家级奖项 。 更重要的是 , 在全国旱地范围内 , 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
关注国家科技进步奖丨梅旭荣:占耕地近半的旱地农业潜力巨大
文章图片

2021年7月 , 山西寿阳试验田中 , 科研人员设置的监测装置 。 新京报采访人员 周怀宗 摄
总结30多年的技术变迁 , 梅旭荣说 , 旱地农业技术 , 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被动适应 , 就是在现代旱地农业技术应用之前 , 农民靠天吃饭 , 听天由命的阶段 。 第二个阶段是主动抗御 , 通过施加人为的影响和干预 , 去抵抗干旱 , 提高生产能力 。 第三个阶段是主动适应 , 也是现在所处的阶段 , 我们国家的旱地农业技术更进一步发展 , 更多了解了旱地区域的降水、环境、土壤等多方面的情况 , 开发出更多适应不同旱地的品种、技术体系 , 可以实现从低产到高产 , 再到稳产的转变 。
未来
适水生产仍在路上
从1987年至今 , 从事旱地农业技术研究30多年 , 今年再一次获奖之后 , 梅旭荣说 , “做了几十年旱地农业 , 总算是为旱地农业做了一些事情 , 没有虚度年华 。 更感叹的是 , 我们做了这么多 , 很多技术 , 其实都能从祖先的智慧中找到痕迹 。 ”
随着社会的进步 , 生态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 , 而旱地农业中 , 有着巨大的生态潜力 , 梅旭荣说 , “传统农业本身就是一种有机农业 , 和现在的有机不同 , 传统农业的有机 , 主要在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间作轮作等领域 ,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 同时 , 旱地农业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有重要的意义 , 据测算 , 旱区未来的固碳潜能在1.5亿吨至2亿吨之间 , 发展旱地农业技术 , 也是生态发展未来的重要部分之一 。 ”
旱农依靠自然降水生产 , 靠天吃饭 , 在今天依然如此 。 但今天的靠天吃饭 , 和传统时代的靠天吃饭 , 已经截然不同 , 现代技术的进步 , 使得降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 。
关注国家科技进步奖丨梅旭荣:占耕地近半的旱地农业潜力巨大
文章图片

地表覆盖保水技术应用 。 受访者供图
“水是旱地农业技术最重要的核心之一 。 ”梅旭荣说 , “旱地农业 , 主要依靠降水 , 能否更有效地利用降水 , 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 自然条件下 , 农田对降水的利用效率很低 , 全球平均利用率是50%左右 。 中国在21世纪之前 , 利用率在56% , 但今天 , 我国旱地水资源利用率已提升至68% 。 在我们的试验田中 , 水资源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70% 。 ”
在未来 , 旱地农业的开发 , 仍有巨大的潜力 。 “水是农业的命脉 , 但我们的水资源挖掘已经到了极限 , 再想增加水浇地 , 难上加难 , 所以 , 占耕地面积近一半的旱地 , 成为未来稳产增产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 ”梅旭荣说 , “在适应环境方面 , 抗旱作物的遗传潜力同样空间巨大 。 当前 , 抗旱作物的单产潜力 , 目前开发程度是45% , 几十年中 , 提高了10% , 但经济上可行的合理开发程度 , 是65% 。 这中间的20% , 每提升一个百分点 , 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 此外 , 气候的变化不可忽视 , 当前 , 变暖、变干仍是全球气候的大趋势 , 对旱地农业来说 , 这有不利的因素 , 也有有利的因素 , 怎么去适应和利用?所以 , 在未来 , 适应认识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 , 不断适应降水的变化、适应气温的变化 , 都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去研究 , 去开发更新的技术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