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八水风水 长安九井十八寨风水


在西安城南杜陵附近沿雁引路向南、向西有大府井、二府井、简王井等九个以井命名的村子,起初很多人都以为在过去这几个村是因有水井而命名的 。其实,大家都想错了 。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开始着手建藩封王,将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并设西安府 。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 。“首藩者,宗盟之长”也,故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 。秦藩国之大,藩王之多,享国274年,伴随明朝始终,并有十四座明秦藩王陵存世,这在有明一代和中国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
秦王朱樉及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14位藩王,1位世子,16位王妃,38位郡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共68座陵墓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 。


根据明制:各藩始王之后,世子、诸王年满二岁后,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 。依制:每井有两营兵护守 。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陵,每个寨就是守陵军的驻地 。明秦藩王郡王及宗族大都葬在鸿固原、少陵塬杜陵附近 。以大府井为首(今长安区韦曲镇大府井村东北)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寨(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 。之后经历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社会的变革,“井”和“寨”发展为村庄,居民均为藩王守陵军裔 。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 。
古人追求“视死如生”的殉葬制度,各陵墓建筑宏伟,地面殿堂楼阁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并征移大量农户居住墓庄护陵,形成如今的九井十八寨 。
明制规定:诸藩王“茔地周围九十步,坟高一丈八尺”,并置“石人两个,文官、武将各一个;虎、羊、马、望柱各二对” 。现存于秦藩诸王墓的石刻,都有石麒麟、石狮,且石马有超过一对甚至为三对的,完全越制 。十四陵及50余座陪葬墓保存基本完好,地下文物丰富,仅简王墓就出土文物320余件,现陈列于陕西省博物馆,地面100余件大型石刻更是巧夺天工 。所以,西安“十四陵”与北京“十三陵”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部埋藏在地下的明代通史 。可以说是西北明墓开发第五大工程,亦是明墓挖掘清理与旅游开发的试点工程 。
明十四藩王陵距市区较近,北依少陵、鸿固、凤栖诸塬,南望终南山,东南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西南一马平川,长安秀色尽收眼底,实为“万年吉壤”的风水宝地 。有明一代,镇守西安府的共有15个秦藩王 。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十一日,李自成破西安,第15位秦王朱存极,被俘后投降起义军,被大顺政权封为权将军,后被押赴北京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败逃回陕途中,朱存极被杀于山西境内,不知葬于何地 。故有秦藩王十四陵 。
秦王:
1、秦愍王朱 樉( 1356年12月3日—1395年4月9日) 。墓葬地韦曲街办大府井村 。
2、秦隐王朱尚炳(1380年—1412年)墓葬地大兆街办东伍村 。
3、秦僖王朱志堩(1403—1424年)墓葬地韦曲街办大府井村 。
4、秦怀王朱志均(1403—1426年)墓葬地韦曲街办大府井村 。
5、秦康王朱志壜(?—1455年)墓葬地大兆街办康王井村 。
6、秦惠王朱公锡(?—1486年)墓葬地大兆街办庞留井村 。
7、秦简王朱诚泳(1458年—1498年)墓葬地韦曲街办简王井村 。
8、秦昭王朱秉欆(?-1501年)墓葬地韦曲街办大府井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