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风水讲堂 民间三合风水( 二 )


2、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风水的最核心的技法,是乘生气是藏风聚气 。山环则可以藏风,使气聚之不散;水抱则可以聚气,使气行之有止 。山体静而为阴,水体动而为阳,动者为先,静者为后,风水术先重生动之气,故以得水为上 。水既有截止生气的作用,也就有聚气的作用,所以,平原无山只看水,因为有了水就能聚气使之不散 。廖精金云:“翻身转面去当朝,不怕八风摇 。”意思是,只要有水曲折来朝,就不怕八风吹穴 。可见,风水之法,首贵得水;城市以路为水,则首贵得路 。杨公说:“巽水一勺能救贫 。”水自发源分派,千流万涧,虽一溪一沟之余气,也有截止生气的作用,虽一池一塘零散破碎之水,其深者也有聚气的作用 。
《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生 。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生气没有形体的,行之于天,就以日月星辰为形体;行之于地,就以山河草木为形体 。但土是蕴藏生气的最佳场所,生气可以通过土来孕育生长万物,所以,可以把土看成是生气的形体 。水是由气体凝聚成雨露霜雪而成的,因此,气是水之母体 。气之上浮者为天,天之云气产生雨水,故曰:天一生水 。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地之生气成就万物,故曰:地六成之 。生气在水,谓之外气,随水而横流;生气在土,谓之内气,随土而生物 。丘垅之骨,风阜之支,气之所随 。《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 。丘垅指高山,骨为高山之石;气是随着山形的起伏而行走的,无论是高山石壁,还是山脊平岗,都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籍土而生的万物皆是如此 。生气流行,万物才得以生长 。盖生者,气之聚,凝结成者,故葬者,反气纳骨,以阴所生之法也 。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 。气凝结在人体中的精华则为骨 。人死气散,肉体腐烂,所留枯骨很久不会烂掉,所藏之气,仍然和活着的亲人存在着某种感应联系,只要把这枯骨葬在可纳生气之处,就可以荫生还活着的亲人 。这是古人解释葬坟为何能影响后人命运的一种说法 。

三合风水讲堂 民间三合风水

文章插图
周福生三合风水体系
二、风水的实质
风水以阴阳气为主导思想,离开了阴阳二气,就与大自然脱离了关系,也就谈不上风水了,气有阴阳之别,且阴阳二气相对运动,阳气与阴气产生对流形成风,风就是自然界的风,水就是自然界的水,两者都是因受到自然界阴阳气的相互作用而形成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我们知道“气“则指空气、水、声音、光线、电磁场、电磁波等这些有益于或者不利于人体的、或无形或有形的一切物质 。
关于“生气”的理解,风水界学者也不尽相同,但大多是将其与死气相对立而界定,如“青囊海角经”三说:“得生气,受福臻;得死气,祸替零 。”实际上,从气对人体利害关系的角度,将气划分为生气、死气是合理的 。“生气”是对人体有利的气;“死气”是对人体不利的气,有害的气;所谓”乘生气”,就是连续承受对人体有益的连续物质 。古人造葬就是寻找既藏风又聚气的地方,目的让生气聚集起来而不散失,藏风使穴暖,聚水有生气,实则谈的生气与水的问题,有生气必然有水,这才是龙真穴的之地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只要有合襟水,其气必止,真气必骤,必有结作 。若无水则龙不止,龙不止则气不住,气不住则无穴 。势来形止是谓全气,降势有五气,行度有运气,过峡有束气,入首有化气,作穴有生气 。
气无形者也,属阳 。脉有形者也,属阴 。阳清阴浊,故气微而脉着 。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脉不自为必因气而成 。有脉无气者,未有无脉而有气者 。气乘风散,脉遇水止 。无脉无气者,水害之也 。有脉无气者,风乘之也 。善观气脉者,以有形察无形 。四水交流则有气脉,八风不动则有气 。夫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气行于地中,人不可见 。可见者,只有山势 。山势灵动则地气旺,山势枯滞则地气衰 。山势奔走则地气流行,山势盘旋则地气凝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