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川芎又名芎劳 。应用栽培历史悠久 , 梁·陶弘景曰:“今出历阳……人家多种之 。”乃至宋、明时期四川灌县等地已广为栽培,成为畅销国内外的著名中药材之一 。它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米 chuanxiong Hort.的根茎 。主产于四川的灌县、崇庆、彭县等地 。近代部分省市有引种栽培,但南于留种较难 , 产量质量较逊 , 故大都已停止生产 。
【生长环境】川芎多栽于平坝 , 海拔700米左右,土壤为水稻土;川芎苓种多栽种于山地 , 海拔1000~1500米,土地为山地黄壤,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和竹林 。川芎喜温和湿润气候,要求阳光充足,宜生长于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壤土 。忌涝洼地及连作 。栽培川芎很少开花结实 。一般生长期为280~290天收获 。
【种植技术】
1、选地:川芎适宜栽种于山坝地的沙质土壤(油沙田),过沙的冷沙田,过泥的二潮田,白增泥田均不适合 。前作物须栽早稻,早稻收获后即栽川芎,才不误栽种时间和充分发挥土地利用率 。
2、育种:川芎在平坝地区栽培,川芎的种却是在高山区培育山川芎,利用山川芎的茎在平坝地区繁殖川芎 。在立春前后10天内,由平坝区挖出一部分健壮的抚芎(这时川芎尚未成熟,距离收获期尚有3个半月左右,地上茎叶已全部枯萎,只有地下根茎叫做抚芎),每667平方米可挖150~300千克,移到山区作为培育山川芎的种茎 。山川芎宜在黄泥土壤,气候湿凉的阴山地区栽培(据药农经验,阳山地区也可栽培,但由于气温高,虫害严重 , 常咬去茎上节盘的芽,即不能种) 。行距34厘米,株距27厘米 。667平方米用抚芎150~250千克 。底肥用草木灰300~350千克,在春分、谷雨各施追肥1次,用猪粪水3000~5000千克 。中耕除草1~2次 。小暑成熟 , 挖取除去叶子,地下根茎叫山川芎,每667平方米可收干川芎50~75千克,可作药用,质量及价格均次于平地川芎 。山川芎的茎叫苓杆子 , 割下后一束一束的捆好,铺上稻草,放在阴凉的山洞里15~20天,立秋后取出,按茎秆的大小分成3类,最大的叫“大山系” , 最小的叫“细山系”,大小适中的叫“正山系”,然后再分别割成3.3厘米的小节(每枝茎切成6~9节),每节上面保留1个节盘,叫“芎苓子” 。再将芎苓子移到平坝地区繁殖川芎 。
3、选种浸种:
(1)选种:芎苓子的好坏,对川芎的品质与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 因此必须选择好的芎苓子做种 。芎苓子以生长于高山区阴山地带的苓杆子 , 大小适中的“正山系”较好,“大山系”和“细山系”也可适当搭配使用 。至于阳山生长的芎苓子,只要是健壮无病虫害的也可以作种 。每667平方米用芎苓40千克左右,耕种前把芎苓子在阴凉的地上摊开放7~10天 , 剔去有虫孔及节盘中空或节上无芽的芎苓子,留下好的作种 。
(2)浸种:将选好的芎苓子,放在烟筋水中浸泡,杀死藏于苓杆子的绵虫 。其办法是用1担重约40千克的水煮沸后盛在水桶内 , 放人2.5~3千克烟筋,盖上木盖,等到水的温度下降至不烫手时,用手在水里揉搓烟筋,泡l天后 , 即将芎苓子倒入水桶内浸泡30分钟,藏在苓杆子内的绵虫即全部被杀死,取出芎苓子晾干水气,然后下种 。
4、整地下种:
(1)整地:早稻快要收割的时候,即把田里的水放去 , 让泥土逐渐干燥 。稻子收割之后立即整地做厢 。由于川芎是浅根作物,根人土7~10厘米,为防止肥料渗到土壤下层,一般均不犁地,只用锄头把泥土挖松约10厘米深,同时将稻桩锄碎压入土中,然后再开厢沟,做成宽170厘米,高20~23厘米的厢 。
- 大黄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川牛膝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苍术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湖北贝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附子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川贝母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丹参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百合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白芷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 党参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