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灿兴:皇帝们的美食,现在我们也可以吃到
大家好,我们的文山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袁灿兴:明代宫廷饮食,根据时令季节不同,相应吃不同的食物,以达到养生的效果。十月份,宫中吃羊肉炮、炒羊肚、麻辣兔等,此外还吃牛乳、乳饼、奶皮、奶窝、酥糕、鲍螺等。十一月时,宫廷中吃糟腌猪蹄、尾鹅肫掌、炙羊肉、羊肉包匾食等,待冬笋上市后,光禄寺不惜重金购入,以供皇室。大家不妨一试。“将羊头整治干净,开水中略焯,清水清洗,入锅,加葱姜茴香料酒,也可放入蘑菇取鲜味,盖锅煮至半熟后,将羊头取出,去掉羊骨、羊眼,再入锅,加调料煮熟。出锅冷却后,切成薄片食用。烩羊头这道菜,肉与汤共食绝佳,能去虚补气,安心止惊,是冬季的滋补菜肴。”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核心。中国素来以饮食文化闻名于世,不仅有着丰富的菜肴口味,更有着源远流长的美食历史。近日,袁灿兴出版了《传膳啦!明朝篇》,这是他第二本关于古代宫廷食物的书。袁灿兴是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江苏省青年骨干教师,央视法律讲堂主讲人,澎湃新闻专栏作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社会史。《传膳啦!明朝篇》依据翔实的史料,用古雅幽默的笔触介绍了明朝的饮食文化,皇帝日常的饮食搭配,以及美食背后的趣闻逸事,更收录了很多隐藏在故纸堆里的宫廷美食和养生药食的秘方。在新书出版之际,澎湃新闻和袁灿兴聊了聊明代皇帝们吃什么,怎么吃;他还建议读者们,也去尝一尝皇帝们吃过的美食。

文章插图
我是学社会史的,而社会史是纷繁复杂,生动多样的。我曾经写过清代的一个机构内务府,在写作的时候发现,御膳房也从属内务府。而清宫御膳房,保存下来很多的档案,对于历史学的研究而言,乃是个富矿,于是从清代开始,进行御膳的写作。我是江苏靖江人,我乡素来以美食而著称,我对吃是充满了兴趣。对于吃,既讲究,也不讲究。不讲究,是什么都吃;讲究,是注意食材,特别是吃鱼。在我们乡间,是不吃养殖鱼的,认为有股怪味,只吃长江里的野生鱼。写了这么多饮食史,也会自己动手,复制一二,比如现在到了冬季,会烧羊肉,会来份爆炒羊肚。爆炒羊肚,可是明代皇帝的最爱。菜谱的来源,一方面是古代人的记录,比如明初无锡人倪云林,就留下了很多菜肴的烹制方式;《遵生八笺》《竹屿山房杂部》等书,也录有很多美食的烹制方式。另一方面很多菜的做法流传了下来,比如羊肚、烧鹅、猪灌肠之类。明代画家沈周在《石田杂记》中,记录了一道炒荸荠猪肠。我乡靖江,今日则用茨菰炒大肠,也是美味。宫女、宦官要自己开火做饭,可宦官们做不好饭菜,于是就和宫女搭档,太监出钱出料,宫女做饭菜。当然,能搭档开火的,多为有权势、地位的宦官。和现在相比,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比如土豆、红薯、辣椒、西红柿等原产南美的植物,在明晚期才传入中国,普及开则要到清代了。明朝人和现代人吃得最像的,就是海鲜了,如蛤蛎、紫菜、海参、鲍鱼等。不过明代宫廷中吃到的,肯定没有我们今天的新鲜,因为当时缺乏冷冻保存技术,且运输耗时。至于鲥鱼,则比较特殊。明代宫廷限令,鲥鱼要在农历六月末运送到京,这是最热的时段。明代南京城外江岸上设有“鲥鱼厂”和“冰窖”,从水路运输时,用冰块保存鲥鱼,以求保鲜。运鲜船昼夜不停,船上备有冰块,但不实用,导致鲥鱼臭秽不堪。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