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明星公司小马智行:造车计划停滞,团队濒临解散

文 | 李安琪
编辑 | 苏建勋
“造车”是今年科技行业的热词 , 但不是所有玩家都适合这场游戏 。
36氪从多个独立信源处获悉 , 自动驾驶明星公司小马智行的乘用车“造车”计划目前趋于停滞 , 位于上海嘉定的十余人造车团队也将面临调整 。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 该团队部分成员已经离开 , 加盟其他新造车势力公司 。
该公司的造车计划从今年年初筹备至今 。 在36氪此前的报道中 , 小马智行的初步规划是制造乘用车 , 为此还特地从小鹏汽车挖人加盟 。
36 氪对此向小马智行官方求证 , 截止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
但造车显然是一个财力、物力、人力投资巨大的工程 , 远非一般初创公司能够负荷 , 尤其是对盈利还成问题的自动驾驶公司而言 。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表示 , 造车的从0到1大概需要200亿 。
而小马智行在今年2月份完成一亿美元的C+轮融资后 , 总融资额超过11亿美元 。 对于造车工程来说 , 无异于杯水车薪 。
上市受阻对小马智行的造车计划产生了直接影响 。 此前小马智行传出将以SPAC方式赴美上市 , 由于国际关系摩擦加剧 , 公司的上市计划不得不被搁置 。 作为后入局者 , 没有强如小米、百度那样的资本支撑 , 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很难单纯依靠融资来拓展更多业务领域 。
另外 , 一位小马智行的离职员工对 36 氪表示 , 公司内部可能把造车想得简单了 , “对造车缺少了些敬畏之心” 。 高层间甚至流传一种说法:未来汽车的核心是智能(即自动驾驶) , 而小马智行已经具备了最好的自动驾驶能力 。 言下之意是 , 小马智行掌握了自动驾驶技术 , 即等于掌握了造车的命脉 。
这种观点此前在内部是否达成共识已经不得而知 。 但该离职员工表示 , “造车”计划提上日程后 , 团队开始逐步有成员流失 。
造车失利 , 是继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业务收缩 , 核心骨干离职创业之后的又一业务变动 。
据此前报道 , 小马智行已将卡车自动驾驶研发团队并入了乘用车研发团队 , 且卡车部门自动驾驶技术核心负责人潘震皓、孙浩文等在调整后离职 。
作为一家成立5年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 小马智行一直对外表明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 。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曾多次公开表示 , 自动驾驶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 , 如何实现量产、实现商业化落地是该阶段的努力方向 。
然而 , 卡车业务的扩张与收缩 , “造车”计划的失利 , 这些战略上的举棋不定 , 都可以看到这家自动驾驶初创公司 , 在寻求更多可落地商业场景上的急切 。
赴美上市受阻 , 有投资行业人士对 36 氪表示 , 小马智行目前仍在寻求港股、A 股的上市可能 , 这也意味着要切断烧钱的造车板块 , 同时迅速做大收入 。
这也代表小马智行不能停下商业化的步伐 。 在与多位小马智行离职员工对谈中我们得知 , 在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业务、卡车业务、造车业务之外 , 小马智行还在投入另一部分业务——辅助驾驶 。
上述离职员工告诉36氪:这部分业务在内部称之为“L2++” , 未来不排除与车企合作、达成辅助驾驶技术上车的可能 。 此前小马智行也曾与小米雷军有过接触 , 但小米最终收购了一家名为Deepmotion(深动科技)的自动驾驶公司 。
目前小马智行的辅助驾驶车辆测试工作已经在广州南沙开展 , 与已有的L4级自动驾驶车辆不同 , 辅助驾驶测试车在外观上已经没有了激光雷达的痕迹 。
将L4级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到低级别辅助驾驶领域 , 在业内通常被称为“技术降维释放” 。 L4级自动驾驶完全依赖车辆系统来实现自主行驶 , 技术难度复杂 , 因此距离规模落地尚有时日;而辅助驾驶则是处于人机共驾状态 , 技术难度较L4低 , 所以渐成当下车企智能化转型的风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