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开市,中概股何时回家?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白芨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11月15日 , 北交所正式开市交易后 , 大洋两岸的资本市场态势发生了微妙变化 。
一方面 , 北交所受到投资者的普遍追捧 , 10家新股以及71家精选层平移公司的首日总成交额达到95.7亿元 , 平均成交额4.1亿元 。 其中 , 新三板精选层公司在转移至北交所后 , 普遍创出近日来成交额的新高;10家新股的首个交易日平均换手率达到60.2% , 总交易额达到41.1亿元人民币 。
在北交所开市的前一个交易日 , 首批8只北交所基金正式获批 。 这意味着 , 投资者参与北交所交易的最低资金门槛降至1元 。
另一方面 , 在滴滴、满帮集团、BOSS直聘等中概股遭遇信息安全调查后 , 中概股的赴美上市节奏明显踩下刹车 。 7月28日 , 哈啰出行向美国证券交易所委员会递交了IPO撤回申请 。 同月 , 小红书传出暂缓美股IPO , 货拉拉传出IPO地点或从美股转向港股的消息 。 已上岸的中概股同样面临冲击 , 今年以来的反垄断浪潮下 , 热门中概股普遍面临腰斩级的市值下挫 。
表面上看 , 北交所与中概股的关联性并不大 , 前者聚焦国内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 , 后者以国内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化的头部企业为主 。 但在去年7月 ,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曾放出“支持赴美中概股回归 A 股或回归港股发展 。 ”的信号 , 对于符合条件的中概股 , 新三板或其他板块未来将推出试点政策 , 引导其回国发展 。
这意味着 , 北交所的冉冉升起 , 不仅是重振新三板 ,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 背后还隐含着召唤中概股“回家”的意味 。
01
新三板重生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 , 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不良率普遍超过三分之一 , 无法满足1988年巴塞尔协议对银行8%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 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 国有银行难以对抗国际银行竞争 。
而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剥离不良资产” , 即1999年4月以来接连成立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 分别对应接收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政策性不良贷款 。 这为四大行后续的轻装上阵 , 市值快速攀升埋下伏笔 。
而此次北交所的成立 , 则是对新三板优质资产的一次剥离 。
新三板成立于2012年 , 定位为国内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 介于创业板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中间 。 其设立初衷 , 是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的多层级体系 。 而现实是 , 新三板的整体体量迅速扩张 , 但流动性迅速恶化 , 部分上市公司沦落到日成交额不足千元的程度 。
从原因看 , 新三板面临如下问题:
1、IPO门槛过低 , 优质企业的梳理成本高 。
新三板的上市要求是企业存续两年以上 , 有一定盈利能力 , 且为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至2016年底时 , 新三板企业总数已经达到10163家 , 较上年度增长近一倍 , 总市值从2.45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 , 但交易额增长仅为2亿元 , 其中 , 九成公司的股东户数少于50户 。
此外 , 在低上市门槛下 , 大量公司将新三板IPO作为营销宣传筹码 。 投资者辨别优质公司的门槛极高 , 在此背景下 , 新三板一度被市场冠以“垃圾场”的称号 。
2、投资者门槛较高 。
对投资者来说 , 开通新三板投资权限需要10个交易日内100万元以上的账户资产 。 相较创业板10万资产2年投资经验的门槛 。 一方面 , 高门槛限制了散户盲目投资新三板蒙受损失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 , 高门槛也使新三板的流动性远不及主板、创业板 。
3、转板门槛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