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原初社群之 “原初性” 的第二个来源,就是刚才提到的,可能来自人类自新石器时代定居生活之始的那种社群,像羌族村寨那样二三十户,不到一百户的聚落 。我前几天在北大做了一场关于文明起源发展的演讲 。在那演讲中我提及,当我们人类谈到文明的时候,总会觉得整个人类群体就是一步步走向文明,但事实上并不是,只是部分人走向了文明,其他大部分的人还是在原初社群中;此时原初社群成为农村,其人成为农民 。
在中国广大农村社会,原初社群存在的最佳证据便是普遍存在于乡间的同姓村,人们的血缘与空间认同相叠合的社群 。如果我们用高德地图放大去看,就会发现很多地名,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地名,还是同姓村的概念,比如“朱家沟”“王家村”“李家店” 。当然,也许现在的王家村里不止姓王了,可是地名保存着此种过去社会的记忆 。无论如何,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之后,不管上层人们在什么样的社群中(帝国、王国与当代民族国家),底下的都还是劳动生产者,说难听一点就是被剥削者 。这也是我以原初社群来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理论与现实关怀 。

文章插图
电影《吉祥如意》剧照 。
新京报: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社群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你在北大文研院的那场演讲中批评了考古学家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关于新石器晚期“城镇革命”的观点 。可以具体讲讲你的批评吗?
王明珂:所谓的文明civilization与城镇city、公民civil,这几个英文都有共同或相似的词头 。现代人经常讲,乡下人一天到晚都还在讲亲戚关系,也就是血缘关系(blood ties),这是不文明的体现 。而文明人讲究的是公民联系(civil ties),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被认为是文明的 。
柴尔德认为新石器晚期的“城镇革命”是文明开始的重要迹象;人们开始和许多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同住在具商业或兼具行政机能的城镇里,当然此时人群间的公民秩序(如公共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建立)取代血缘联系 。

文章插图
《欧洲文明的曙光》,[英]戈登·柴尔德著,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6月 。
但我认为,他提到的只是变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血缘认同与空间社群认同分离,让以血缘情感凝聚的社群成员不再受限于本地空间,而可以与远方的“同姓之国”结为以一血缘、政治共同体 。也就是说,柴尔德一方面忽略了底层广大农村社群,另一方面忽略了是什么样的社群建立城镇,要城镇的人凝聚在公民社会中——建立城镇的古代统治者们强调的不都是血缘与婚姻关系,以此巩固其权力?今日全球公民社会还是一样,遵守公民社会秩序的是一般平民,citizen,而各国政治、商业(甚至学术文化界)上层仍十分注重各家族的血缘、姻亲血缘与乡亲地缘关系 。
新京报:借由“原初社群”这一概念,你在书中也修正了之前的族群观——“现在,我们应将族群视为原初社群的延伸发展,而由此探索原初社群中之‘血缘’与‘空间’社群认同在各类型族群认同中的变化 。” 能否谈一谈原初社群的概念如何影响了你对于族群及族群认同的理解?
王明珂:人类学的族群理论主要发展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了工具论(instrumentalism)与根基论(primordialism)两个派别 。工具论者认为,“族群”是为现实利益而设定族群边界的共利群体,“族群本质”是工具性的,因现实利益情境而变迁 。比如一个游牧民族因资源不足而迁徙到一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的部族接受了与迁入者共享这一片土地的话,他们就可能会创造出一个共同的祖先,以此来强化彼此之间的凝聚力 。
- 农村宅基地可继承吗有哪些条件
- 怎样让宝宝胆子大一点 怎么让孩子胆大一点
- 大一班运动会口号大全 大学运动会班级口号
- 城镇宅基地现在能过户吗
- 农村宅基地能否继承 农村宅基地规划
- 大一新生军训寄语 新生大一军训标语
- 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可以买卖吗
- 把宅基地卖了会受到什么处罚 房子卖了宅基地怎么判
- 宅基地自建房是否要交房产税
- 怎么样才能让宝宝拥有一头好头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