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王七月表恩底弥翁 恩底弥翁 济慈( 四 )


浪漫主义诗人对废墟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对他们来说,残缺、碎片、废墟构成人生的核心 。生命本身就不完美 。过程远胜于结果,求索的行为本身大于求索的目标,比如雪莱永远攀登那永远攀升的高峰,阿拉斯特梦中的追寻,老舟子和哈罗尔德的漂泊,施莱格尔所说的“追求无限”,施莱尔马赫那“永远无法满足的渴求” 。在诗歌形式上,浪漫诗歌中有许多“未完成”,如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雪莱的《生命的胜利》以及济慈的《海佩里翁》系列,开启了十九世纪初以来相当规模的“片断”诗 。或许,济慈也从那些残损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像中获得启示 。海顿在日记中写道:
上周一,一千零二位访客参观了埃尔金大理石雕像!大英博物馆成立以来访客最多的一次……我们听到两个相貌平平的体面人互相说道,“它们是多么残缺不全啊,是不是?”“是啊,”另一位说,“但是多么像生活本身!”
残缺即人生 。1818-1819年间,济慈创作了两部雕塑风格的史诗《海佩里翁》与《海佩里翁的垮台》 。这是济慈继《恩底弥翁》之后的又一次史诗尝试,但却比上一次困难得多,这与他同期的大量阅读和关于“诗性人格”的思考不无关联 。两部作品都是片断,前者体现弥尔顿传统,后者则似但丁的《炼狱篇》 。根据赫西俄德的《神谱》记载,海佩里翁是十二位泰坦旧神的一员,是天(父)地(母)之子 。济慈这两部史诗大致讲述泰坦诸神与奥林匹亚诸神新旧交替之际的身份危机 。《海佩里翁》的笔触冷静,没有个人介入,没有道德说教 。整体基调不仅折射出1818年滑铁卢之战以后英国的精神状态,更隐含诸多自传色彩,比如济慈对恶疾的不祥预感,自身家世的败落,以及他作为医学出身的诗人的诞生,甚至那些静谧的景物描写也让人想起济慈童年的生活环境 。《海佩里翁的垮台》则延续着《睡眠与诗歌》中关于诗人天职的思索 。
先来看《海佩里翁》 。诗歌始于“悲伤的山谷” 。失去天国、坠入尘世的泰坦诸神仿佛失去了“真我”,既不解自己的命运,也怀疑自己的身份:
我消失了,
离开了我自己的胸膛:离开了
我强大的身份,我真实的自己,
处在王位与我在此静坐的
这抔尘土之间
然而,这位绝望的天神依然希冀东山再起,他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反问道:
难道我不能创造吗?
难道我不能赋形?难道我不能塑造出
另一个世界,另一个宇宙
前两卷的结构和内容让人想起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堕落天使,神格的丧失,并推进着诸神人性化(亦即终有一死)的过程 。第三卷残篇则讲述海佩里翁的替代者、新神阿波罗(医学与诗歌之神)的诞生和自我实现:
无数的见识使我成为神 。
名声,功绩,暗淡的传说,灾难,叛乱,
王权,君主之声,痛苦,
创造与毁灭,顷刻间一并
涌入我空荡的脑海,
使我成为神,仿佛我畅饮了美酒
或无与伦比的琼浆,
变得不朽 。
然后,“犹如在死神门口的挣扎”,或更像一个人“离开那苍白不朽的死亡”,阿波罗“伴着剧烈的痉挛死入生命” 。第三卷也在阿波罗的自我认同中戛然而止,仿佛济慈不满于这样的结局,遂以“未完成”的形式制衡着阿波罗的“完满” 。尽管这一历程多少也映照着济慈自身“诗人的诞生”过程,但他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超然无我的境界 。
在《海佩里翁》创作之初,济慈一直在思考诗性人格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一次聚会,济慈终于有机会得遇几位“真正的”文豪 。然而,激动之余,他却发现这些所谓的名流都如出一辙:自恋,造作,故作风雅,谈论时髦八卦如数家珍 。济慈深受触动,开始反思“一位在文学上有所造诣的人,应该具备什么品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