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短又简单的英语小故事 英语短篇小故事简单( 四 )


相比之下,欧·亨利的人生结尾就没如此圆满了 。在纽约名利双收后的他逐渐沉迷于酒精与赌博,加上挥霍无度的消费使他不得不赚取更多的稿酬 。一味追求创作的速度和数量使他后期的作品良莠不齐,写作的劳累和无节制的饮食起居也使他的身体严重受损 。48岁那年,他因肝硬化离世 。如同他的小说总是略显着急地走向结尾,生怕流失习惯于快餐阅读的大众读者,欧·亨利的人生也是匆匆而终,令人遗憾唏嘘 。但不同于小说的“脆弱”,欧·亨利的早逝反倒更加衬托出他曾经受过的众多坎坷与积淀的厚重 。
小说的技艺也是人生的技艺,只是人生比小说更有感染力,甚至更戏剧化 。能近乎完美地将故事与人生贴合于同一轨迹,是欧·亨利呈现给世界的最美好的惊喜 。
相关链接>>>>>>>>>>>>>>>>>>>>>>>>>>>>>>>>>>>>>>>>>>>>>
“欧·亨利式结尾”独树一帜的是什么?
帕帕拉佐
作为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小说艺术独树一帜,其作品结尾的艺术,更是举世闻名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更是流传成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独特文学现象,指的是小说在结尾部分发生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转折,从而使人物的性格、心理与命运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出人意料的,但在细品之后,又是合情合理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此产生了 。这种独特之处普遍存在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 。
不知什么缘故,国内文学界对欧·亨利的研究并不热衷,关于这位作家的一些研究和资料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与之几乎同时代的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的另两位,契诃夫和莫泊桑在国内文学界得到的认同远超于欧·亨利 。
不过,读者还是很爱欧·亨利 。他在世时的高产或许正是他不被文学界重视的一个原因,似乎总有种思维定式:卖座的肯定不是顶尖的,文学也一样遵循着这种偏见 。
【又短又简单的英语小故事 英语短篇小故事简单】欧·亨利的短篇里,总能见到希望之光,无论作家写的是如何黑暗的环境 。对于人生绝不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讲充满崎岖曲折的作家来说,笔下依然能呈现如此多带有人性光辉的篇章,这是欧·亨利十分难得的地方 。当然,欧·亨利也讽刺,对那些贪慕虚荣的人,欧·亨利式的讽刺同样令人叫绝,但他的讽刺并不刻薄,更多的是让人开怀一笑 。他笔下的盗贼、骗子,应该是文学史上少见的小偷和骗子,因为欧·亨利本身是一个穷苦的人,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当过牧童、药剂师、办事员、出纳员,明白底层大众的艰辛,所以他从不讥讽小市民和底层民众,相反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同情 。文学界有一部分的声音认为,欧·亨利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其作品的深度 。然而,在那充斥着堕落衰败的美国社会里,对丑恶的描写还不够多吗?欧·亨利的作品处处都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所谓经典理当如此 。
在他的短篇代表作《最后一片叶子》中,欧·亨利描写了华盛顿贫民窟的两个年青画家苏和琼西,以及她们的邻居贝尔曼间的故事 。琼西在寒冷的十一月患上了严重的肺炎,病情日渐严重 。她将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最后一片长春藤树叶上,她认定了藤叶落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时 。她的朋友苏为此感到伤心,将琼西的想法告诉了老画家贝尔曼,贝尔曼是个脾气火爆,爱取笑人、终日与酒为伴的人 。画了近四十年的画,却一事无成,每天都幻想自己即将要画出一幅惊世的画作,却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然而,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屋外刮了一晚狂风暴雨,最后一片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枯萎发黄,但它仍然挂在高高的藤条上 。琼西见了惊讶不已,由此重拾了生的信念,并顽强地活了下来 。欧·亨利的故事不到最后一句永远不是完结,这个故事也并非到此结束,真相揭晓的一刻是震撼人心的:原来那片叶子,是贝尔曼在那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拼了命画上去的,因为着凉贝尔曼染上肺炎不幸去世了 。老画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完成了一幅他梦想中的、震撼人心的杰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