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与能力可以隔离开来?事实上,有些人是以发展自身能力为目的本身的!既没有脱离了能力的目的,也没有脱离了能力的规则 。某人想要拔着自己头发上天,他的这种想法是有“目的”的,却没有能力付诸行动,他的这种想法也就谈不上实际意义,更谈不上经济意义——如何有效率的行动 。对于他的这种想法,也没有任何规则可以鼓励或禁止 。因为,规则只有在人有能力做什么时才有其约束作用,对于人还没有能力去做的事,或者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能力去做的事,规则是不起约束作用的 。
笔者:
能力+信息或知识=才能 。例如,价格是市场上的供需变动信息,这种信息引导着生产者的能力运用,生产能力+价格信息=企业家的才能 。
需要与需求:需求是有价格引导的需要,例如,现代社会中的人都有着用电的需要,如果电力供给是免费的,那么许多人就会大白天也开着灯,只有当电力供给收费时,人们才会控制自己的用电,才会区分需要和不需要(例如大白天不需要开着灯),此时才会有真实的用电需求 。
价格是需要的约束条件,不是需要的引导者或规则 。例如,某人不喜欢吃榴莲,榴莲价格的变动不会引导或规定他产生吃榴莲的需要 。所以,经济学的对象是“需求”而不是“需要”,政治家们才需要以“需要”为借口,去干涉人们的市场行为 。
没有价格约束的需要,正如没有能力支撑的自由 。价格不是个体性的“主观判断”,而是个体间性的“客观状况” 。价格是无数个人在每一种商品上供需关系变动所产生的信息,因而价格是个体间性的,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客观性”,没有任何个体或组织能够单独的规定某一种交易品的价格 。
经济学的“客观性”是个体间性,即无数个人在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超越了个体性的关系,例如价格是个体间性的,从而是“客观的” 。月球绕着地球转,这是自然科学的“客观性”,不是经济学的“客观性” 。
笔者:
奥派经济学给自己贴上“主观主义”的哲学标签,使得它的信众产生了错觉,以为经济学可以无视个体间关系的“客观存在”,只需要考虑个体的“主观判断” 。它的信众常举的例子是,某人买矿泉水时,是根据自己的口渴程度来出价的,根本不必考虑矿泉水的供给成本 。焉知,价格是由无数交易者的行为所形成的,具有个体间性(“客观性”),而不是个体性(“主观性”)的 。个体(个人或组织)的出价行为也许会拉升矿泉水的市场价格,马云有这么做的财力,政府有这么做的权力(所谓“计划价”),但是没有哪一个个体能够以自己的出价把矿泉水的市场价格打压到供给成本线以下,除非马云做慈善或者政府搞扶贫 。所以说,个体行为(“主观的”)对个体间关系(“客观的”)的支配和改变,不是市场的通例,而是非市场甚至反市场的特例 。
朱教授:
老兄,价格在成本之下也是很常见的 。价格基于交换关系,而交换基于主观的价值判断 。完全竞争下的均衡价格等于成本,但这是理想状态 。现实中,成本并不决定价格 。
笔者:
价格可以在成本线之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因为需求量是不确定的,这个价位当然不是由成本“决定”的,并不意味着价格与成本“无关” 。当价格处于成本线之下时,那不叫“价格”,而是“放血”,放血是不得已的,并且是不可持续的,如果“放血价”成为常例,也就不会再有市场了 。
自由与能力无关,价格与成本无关,产权与交易无关,这种“经济学观念”只能是误人子弟!
- 风水起源于什么时候 风水起源于哪个朝代
- 象征工作能力极强的几种面相
- 儿保科新生儿行为能力测试主要检查什么
- 豆腐乳的起源和历史 豆腐乳什么时候发明的
- 金鱼能饿几天不死 金鱼能饿几天
- 怎么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 怎样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 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表达能力?
- 马拉松起源历史 马拉松的由来历史故事
- 工伤员工劳动能力鉴定需要什么材料
- 民事行为能力具体怎么分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