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起源( 五 )


朱教授:
价格取决于供求,与成本关系似乎不大,如茅台的价格就是例子 。还有,从个体出发,个体关注在特定情况下,他面对的价格与他愿意支付的价格,他并不关心该产品的成本是多少 。
笔者:
供需双向是在成本线之上“决定”价格,只有在成本线之上才会由需求拉升价位 。在成本线之下不存在这种“决定”了,“放血”时需求量会增加,不会增加放血量 。
供需双向“决定”价格,这就是价格的个体间性 。买方不是不必关心成本,而是不必知道成本是多少 。因为,买方出价低于成本时,供方是不会与他成交的 。
“决定”表达的是单向性的因果关系,在成本线上方时,供需之间是双向的约束关系,当然不能由供给方的成本单独“决定”价格 。但是,成本作为价格的底线仍然存在,供给方不想放血,就会守住这个底线,因而“价格与成本无关”的说法不能成立,以这个观念去进行交易,是不会有互利的结果的 。
朱教授:
门格尔好不容易把古典价格理论发展到主观价值基础上的价格理论,用边际解释价格 。成本也是主观的,如商家为了出清存货,就会降低价格 。
笔者:
供给方只要守住成本线,需求方出多高的价,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出价越高越好 。只要存在着供给者之间的竞争,供给方就会“善意”的对待需求方,不会肆意宰客 。
成本对于买方可能是“主观的”,因为他自己生产的话,成本肯定超过供给方的成本 。所以,在专业化生产的市场上,每一种商品的供给者所付出的成本都是最低的,也只有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存在着成本差异,才会形成买卖 。
笔者:
与其说价值是“主观的”,不如说价值是个体性的 。但是,价格是个体间性的,不是个体性的 。
还是去掉“主观”“客观”这样的旧哲学术语为好,取而代之以“个体性”“个体间性” 。例如,只能说“能力”是个体性而不是个体间性的,不能说成“能力”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因为,两个人可以合成一股力量,却无法共有一种能力 。每个人都有直立行走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性的,不是个体间性的(例外情形是连体人共有这种能力),这种情形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意识”的 。
价值总是个体性的,亦即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能力发展要求,因而同一种物品,个人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 。但是,价值≠价格,价格是个体间性的,是由供需双向约束而确定的,价值的个体性不能单方面规定价格(除非是资本垄断或政府权力) 。
朱教授:
赞同价格是主体间性的,价值是个体的 。就主体间性而言,能力被用于个体实现他的目的,目的决定他能力的使用 。能力也可以存在于个体间,如秩序中 。秩序的能力不等于个体能力的加总 。
笔者:
谢谢!我还是想强调能力的个体性,因为自由是能力的体现,强调了能力的个体性,才能保障自由的个体性 。没有“集体能力”,也没有“集体自由”,只有“集体力量”,秩序是个体间性的,也没有“秩序能力”,只有“秩序力量”——秩序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
笔者:
“能力”的辞典解释: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
这个解释存在的问题是,既没有区别“个体性”和“主观性”,而且“任务”是既定的目标,这就无法解释“随机应变”的能力 。个人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的外部条件,如何在这些不确定的条件中找出有利于自身能力发展的要素,体现出个人的发展能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