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七年级作文600字 我的爸爸作文600字传记( 六 )


其实,父亲早就预料到美院学生的特性跟杭州大学的学生风气不全相同 。一般文理科学生都比较守时,而艺术院校的学生平时相对来说比较散漫,他们往往会不习惯守时,故他就是要改变他们,养成好习惯 。陈振濂老师后来也讲到,他也秉承了这个守时习惯,对他的学生也要求能守时,守时的人定能讲诚信 。
要说父亲与沙孟海先生交往,是比较深的,他们俩只差一岁,沙老小我父亲一岁 。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在浙江大学同事过,又同样喜好文史、诗词、翰墨、考古等,故常有交流 。且沙孟海先生与父亲的南高师同学陈叔亮先生同住于龙游路一处小院,父亲有时让我们陪同去看望陈叔亮先生时,也必定会拜望沙先生 。沙老和他的夫人,也时常会来我家做客,故交往亦就多些 。
当初,潘天寿院长在浙江美术学院筹建首个书法篆刻专业时,也是我父亲推荐了沙孟海先生 。正是因为他跟沙先生在浙江大学同事过,对沙先生的学问和书法篆刻方面的造诣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就推荐了他 。
在沙先生八十大寿时,父亲曾作过《金缕曲·赠沙孟海、包稚颐伉俪并寿孟海八十》:
身世同沤寄 。记频年、殷勤磨练,沉灰不起 。已分斯文长扫地,何事忽来春意 。似石隙、茑萝新丽 。海内通才麟凤举,算文章、华国我犹未 。书一纸,无他技 。
而今重累君能倚 。舞雩归、笑谈仓雅,看谁知己 。白发孟光同举案,相和梁鸿《五噫》 。共厮守、青灯书味 。消受江山清晏福,定月圆、花好春无比 。西子畔,神仙侣 。
其时,父亲已自知病重难愈,故已有意将五位研究生的培养重任托付给沙孟海先生了,故在词中已写下“而今重累君能倚”句 。此则可见他们俩的情谊 。
关于父亲的书法 。陈振濂老师有次在记者采访时讲到,他们最初看到我父亲的书法作品不是原作,大多是照片或影印资料,从气势上感觉,认为这些作品肯定很大 。但后来看到原作后,发现作品并不大,很是惊奇:这么小的作品却能有如此大的气势!其实,那时候我们家老房子,本就很窄小,我父亲的卧室,又是他的工作室和会客厅,他写大字,大多是在外间我的卧室兼餐室 。最大的桌子就是吃饭时用的八仙桌了,他多是在这张桌子上写字作画 。因此,在那么小的地方很难铺开更大的纸了 。陈振濂老师说:“真想象不到,你父亲在那么小的地方所写的并不大的字,会有那么大气势,给人以极大的气魄 。”他始终无法想象 。现在的条件不一样了,许多书法家的条件都好了,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写很大的字 。有的人用很大的笔在地上写,实际上就没有能充分运用到腕指关节的灵巧动作,难于突显书法的神韵美 。
说到写字,我父亲还有一个特点,无论纸大或小,他写字时从不折纸,拿过来铺好一看,落笔就写,写完刚好到下面,如是对联,两条相拼均能对称 。他做人做事都认真,也都有条理、有章法,他说做人和书法写字是一样的,心里一定要有底 。
还有,他写字全都是要自己磨墨,从来不用墨汁的,也从不用宿墨 。后来,他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就让我们磨 。磨墨他都有讲究,一定要墨面始终保持很平整 。我们有时磨完后,他看到墨面成圆弧形了,就说你不规矩 。一定要你磨完后墨面仍保持平整,他这才满意 。写大字的时候,需墨量大,他也是要求我们这样磨 。我们如果不在身边,他照样是自己磨 。写完作品后,他从不浪费余墨,即用来练字,残墨写干了,再加些水,再练字,如此一直到墨色很淡,写不出来了 。最后,他一定要把毛笔洗干净,搁起凉干再收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