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


导语
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这场大格局的变化,在各种社会创业中合作,实现大同的中国理想 。我们通过对各种创业理论中如何合作的思想进行梳理,以公用品牌的案例来说明共同致富的可能性 。
文 / 朱蓉、孙黎

创业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

文章插图
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于如何合作
公用品牌是指不同的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某项品牌,合作推广,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 。最广泛的应用就是“产地名 产品名”的农产品公用品牌,以特定地理区域内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产加工方式产出的农产品为基础,形成广泛的品牌影响力 。农产品公用品牌有很多探索性例子,例如五常大米、赣南脐橙、和田玉枣、华盛顿苹果、爱荷华土豆、神户牛肉等 。合作社是发展公用品牌的重要力量,当合作社发展公用品牌时,不仅追求财务收益,更要实现包括农村扶贫、乡村振兴的社会目标 。但公用品牌也可能会陷入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commons),陷入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资源分配冲突的陷阱 。类似的品牌合作陷阱也容易在私人间发生,例如李子柒与经纪MCN机构杭州微念品牌的合作 。
公用品牌与共同富裕的初心很好,难在如何合作 。经济学的博弈理论只能从囚徒困境的反面揭示合作的必然性 。在微观管理层面,西方创业理论有个人-合作机会和效果逻辑合作,作为对照,在中国情景下,我们提出天下大同理论是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合作难题的根本要义(见表1) 。
表1 不同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创的三种理论
【创业是建立在什么的基础上】个人-合作机会理论认为,创业中的合作围绕各种机会展开,受个体的能动性、知识异质性的影响 。正是李子柒与杭州微念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经验知识,使他们在合作机会的识别、评估以及后续开发中,从开始的双赢签约,到后面的“半夜被恶心到了”“资本真的是好手段!”,受限于双方的认知差异,似乎两败俱伤是必然结局 。
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的关门弟子,萨阿斯瓦斯(Sarasvathy)提出效果逻辑,发展出合作共创的理论 。她认为,一般的创业家往往用因果关系逻辑来预测、定义机会,然后决定如何通过调动资源来发展合作机会 。但在高不确定性下(例如网红经济),往往无法实现控制逻辑,无法准确预测、仔细规划和实现目标,李子柒在IP上的成就越高,杭州微念在运营上的投资越大,双方的分歧反倒越大 。萨阿斯瓦斯认为,有经验的创业者往往使用效果逻辑,倾向于避免预测,重新思考各种可能性,见机行事,持续转变目标 。因果关系更符合第一种理论中个人-机会关系视角的线性关系;而效果逻辑则更注重合作方式、手段,从而为机会共创打下基础 。当创业家在合作中引入更多的伙伴成员,碰到控制权的悖论时,萨阿斯瓦斯建议创业者可以通过接受可承受损失的原则、接受潜在合作者的承诺的方式来克服 。
共创是由一群同伴行动者(peer actor)实施的,他们都从活动参与中获益 。卡拉米(Karami)和瑞德(Read)认为,基于效果逻辑,在高不确定性下,共创合作也是可行的,企业家在共创的各种互动中逐步构建供给和需求,逐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 。很多创业研究关注企业家个体,认为企业家是创业过程的核心 。共创将中心转向利益相关者群体,企业家只是其中的同伴行动者 。资源不再由企业家积累,而是由一群伙伴整合而成,创业者、合作伙伴、社区、机构、客户、投资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实施共创创业过程 。公用品牌在品牌运营方及其合作者的互动中发展,体现了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民、家庭农场、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创创业过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