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智障学校( 三 )


当天的早餐是牛奶、鸡蛋和油条 。油条是李师傅和面炸的 , 香脆松软 。孩子们依次排队 , 在窗口领餐后自行到小食堂吃饭 , 不够可以再取 。李师傅和年幼的儿子都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 迫于周围人的歧视 , 李师傅2008年从老家来到红丝带学校 , 儿子得以顺利入学 , 自己则负责食堂工作 。“现在热心人的捐款越来越多 , 伙食标准提高了 , 娃娃们的营养好多了 。”李师傅笑着说 。
早饭后是孩子们的第一节“必修课”——服用抗病毒药 。每个床头都放着白色药瓶 , 孩子们要在生活老师的督促下集中服药 。“有时会抵触吃药 , 特别是年纪小的 , 总觉得自己没病 , 不愿意吃 。”刘丽萍说 。刘丽萍因输血不幸染艾 , 2004年在“绿色港湾”接受治疗 , 随后成为红丝带学校的生活老师 , 与孩子们同吃同住 , 照顾日常起居 。
孩子们会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 检测CD4细胞(判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和病毒载量 。刘丽萍说 , 虽然孩子们并不十分清楚指标的具体含义 , 但却知道这与生死相关 。“谁的低了 , 就沉默不语 。高了的 , 就欢呼雀跃 。在内心深处 , 他们对死亡有着本能的恐惧 。”对此 , 身为学校心理老师的李军也深有体会:“濒死体验让孩子们的某些思考比较深刻 , 但他们仍然缺乏安全感 , 最害怕的就是孤独和寂寞 。”
“你不吃吗?”坤坤(化名)突然指着自己手里的药片对记者说 。见记者一时语塞 , 一位志愿者从兜里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药瓶对坤坤说:“哥哥的药在这里 。”“哦 。”坤坤将信将疑地点点头 , 临走时不忘提醒“别忘了吃” 。
这位志愿者告诉记者 , 孩子们对服药本身还是比较敏感的 , 所以他随身带着一个药瓶 , 当被问起时就告诉孩子自己也吃 , 尤其对年龄小的孩子 , 要避免产生疏离感 。
04
老师就是亲人

成人智障学校

文章插图
“上课!”
“起立!”
“同学们好!”
“老师好!”
上午8点 , 初一年级的第一节课准时开始 。除了9个人的课堂略显冷清外 , 淡黄色的桌椅板凳 , 玻璃黑板、窗明几净的教室 , 一切与普通学校无异 。这节课是地理课 , 任课老师李军身兼多职 , 既教地理、生物、历史 , 也是心理老师和初一的班主任 。“目前学校有正式编制的老师只有11人 , 基本要一人同时教好几门课 。”李军说 。
身为“80后”的李军从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就来到了红丝带学校 , 与刘帅一样 , 上学期间他就经常到学校做志愿服务 。山西师范大学是临汾唯一一所师范类高校 , 因此红丝带学校的老师很多毕业于该校 。“爱心泛滥”是李军给出的任教理由 , 虽然也遭到周围人的不理解 , 但他付出的爱心得到了孩子们真切的回应 。“有了心事就会找我们谈 , 感觉自己就像他们的亲哥哥一样 。”说起这些 , 李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吱扭……午休时 , 坤坤轻轻推开记者的房门 , 探进小脑袋 , 低声问道:“你有手机吗?”得到肯定答复后 , 他便跑到记者跟前 。“给我玩会儿好吗?”“喜欢玩手机?”记者问 , 坤坤点点头 , 接过手机熟练地摆弄起来 。他告诉记者 , 自己喜欢玩一款名为“忍者高飞”的手游 , “蹦来蹦去的 , 好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