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景点排名 高邮风水大师( 二 )




唐宋明清的高邮城,留下了许多独特风格的建筑 。位于城市中部的高邮衙署,为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黄克明所建,后历代修缮完善,州署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头门、仪门、戒石亭、正堂、后堂、后衙、后楼,两侧为吏舍和官宅,是江淮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现存的州署头门厅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建筑,威严而庄重,补间铺作斗拱十六朵,庄重而飘逸 。


民居建筑不像现代小区小高层、高层建筑,体量、高度、色彩不受限制,在古代是有“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严格规定,否则“犯上”,遭杀头之罪 。高邮民居大都以三间为一个单元,或四合院,大户人家三间一排几进房屋 。中间为堂屋,侧为卧室,附有厢房(厨房、杂屋) 。堂屋北墙设神台(俗称老爷柜),东侧供灶君,西侧供祖宗神位,正中供家神,或书有“天地君亲师”或“当今皇帝万万岁”的条幅在其上 。整个院落青砖小瓦,格调淡雅 。


高邮城是一纵二横(南北向的市河和东西向的南、北濯衣河)的河道系,沿街区域成为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店铺林立,或前店后坊,或前门临街后门临河 。焦家巷、百岁巷等为官宦人家,府第居多,砖雕门楼,建筑精美 。现存有沟通运河和盐河的南门大街、运粮巷、盐仓巷,运盐河和运河交汇的北门大街、人民路,可见昔日的繁华 。古城的南北大街上以二层楼房为主,对面的商业街,临街建筑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挑窗转角,歇山翘角,形成了高邮商业街建筑的独特风貌 。


遥想古时,俯瞰高邮城,府衙、孔庙、寺院等几组建筑群和逶迤壮观的城墙像是“虎踞龙盘”,登高望远,城内魁星阁、镇国寺塔,以及城外净土寺塔、文游台形成美丽的空中视廊 。繁华的商业街道上红色灯笼和五颜六色的札幌,点缀着古城 。


高邮城外四面皆水,元代诗人萨都剌在《高邮城晓望》中曾写到:“城上高楼城下湖……”城内也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过高邮》诗中所说:“城中城外四通水,堤南堤北万垂柳 。”作为城内河网主干的南北市河,从南门琵琶闸引大运河水由南水关入城,向北穿城而过,注入北护城河 。与这条河垂直相交的有两条东西向的河,南市桥下的一条河叫南濯衣河,小桥下的河叫濯衣河,也叫玉带河 。两河下游合二为一,在东城脚下注入内城濠河 。有河必有桥,古城内有桥十六座,有的至今还在:南石桥、通济桥、高公桥、凤凰桥、承志桥、傅公桥、泰山桥等 。上世纪60年代的城市居民,家家户户都还“下河边”,淘米、洗菜、汰衣裳、挑水,可见河面上的鸭子扎进水底觅食,你赤脚站在淹到水里的码头石阶上,水里的小鱼会在你的小腿边游来游去,不时还会亲吻着你 。


林语堂说:“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这是中国式文人院落的梦想,这也是古今高邮人慢生活的追求 。风水留下了我们这个城的建筑肌理和文脉根基,古高邮是中国水乡古城“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划营造的典范 。自然和谐的古城,宏伟精巧的建筑,是古代高邮先人智慧的结晶,是高邮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


古城在风水中,人在古城中 。




【高邮市景点排名 高邮风水大师】作者:姜文定,江苏高邮人 。长期在文化宣传部门工作,曾任高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高邮市文化局长、高邮市文物局长、第四届高邮市文联主席、高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1991~2005年间,主持古盂城驿修缮和修复,主持文游台修缮和景区建设,组织龙虬庄遗址发掘考古和对外开放 。江苏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人事厅、江苏省文化厅表彰),秦少游文化奖章(高邮市委、高邮市政府授予) 。现为高邮市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出版有《龙虬庄遗址》、《龙虬探秘》、《漫步高邮》等文史书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