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如下: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大节,因此扫墓祭祖是其中最重要的习俗 。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 , 一是信仰天地,二是信仰祖先 , 扫墓祭祖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而且还可以加强家族甚至民族的凝聚力 。

文章插图
二、扫墓后在山上野炊
在我们云南有清明节吃羊肉的习惯,在这一天一个家族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带上提前杀好的羊、水、菜、锅碗瓢盆在墓穴不远处野炊 。一般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到场 , 很是热闹,一家人聊家常,述说着对未来的憧憬 。
三、踏青游玩
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意盎然、春风得意的时节,在这个家族难得聚集的日子,人们会利用扫墓的机会 , 一大群人在山野间游乐、享受春天的乐趣,不仅放松了心情,而且还增加了亲情 。

文章插图
四、戴柳条“驱鬼辟邪”
“戴柳条”就是把柳树的枝条编织成一个环状,然后戴在头上 。柳树枝又称为“鬼怖木”,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而清明节阴气很重 , 很多地方称之为“鬼节” 。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经过很多坟墓,在荒郊野外有的坟墓已经成为荒坟,长时间无人打理已经看不出坟墓的形状,在这一天“戴柳条”可以防止人招惹上不吉利的东西,寓意着平安 。
五、吃青团
做青团的主要原料就是“清明菜”,这种美食做法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吃青团不仅能预防疾?。仪嗌碛谢盍Α⒊な?,寓意着一家人健健康康 。

文章插图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清明节 ,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蹴鞠、插柳和放风筝等 。

文章插图
1、扫墓
在中国历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 , 清明节扫墓的祖先成了风俗习俗 。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然有清扫坟墓的习俗来祭祀祖先:铲除杂草,提供祭品,在坟墓上祈祷,烧纸币,或者简单地把一束鲜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记忆 。

文章插图
2、踏青
在清明时期,春天回归大地,自然界充满了充满活力的景象,这是一个郊游的好时光 。我们的人民早就养成了清朝清朝的习惯 。传说早期有一个明确的活动 。清明的内在意义是适应季节性的节气 。在三月的春天,愤怒开始蓬勃发展,一切都在诞生 。人们走出家门,来到荒野 , 积极迎合时间 , 促进身体在体内的循环 。健康很好 。

文章插图
3、蹴鞠
蹴鞠 , 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 , 球皮是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 , 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 , 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 , 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 《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 , 万里秋千习俗同” , 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

文章插图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 , 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

文章插图
5、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 , 让纸鸢随风飘逝 , 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文章插图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 ,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
常见的清明节习俗如下:

文章插图
一、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 , 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 , 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
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文章插图
二、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赏花的习惯 。古时踏青多结伴出游,规模庞大,现在基本是家人或者朋友结伴出游,领略山川之美,田园风光 。

文章插图
三、荡秋千:
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 。最早称之为“千秋” 。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 。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 。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 。至汉武帝时 , 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 。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 。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 。因为清明节处处荡秋千,也有人把它叫做“秋千节” 。

文章插图
四、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视蹴鞠运动 , 并把它当作一种军事训练手段,遇到比赛时都亲临观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风,广泛开展,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 , 万人瞻仰”的情景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 。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 , 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
也有相传是黄帝发明的 , 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

文章插图
五、植树:
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 , 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文章插图
六、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

文章插图
七、插柳、戴柳: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 , 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 ,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响 , 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

文章插图
总而言之,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不仅包括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植树、放风筝、插柳、戴柳、斗鸡等一系列习俗活动 。
清明节的风俗有哪些 传统清明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 早已成为维系和促进中华民族孝亲伦理的重要纽带,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章插图
????清明节习俗????
??一、扫墓祭祖??
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 。墓祭,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

文章插图
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 , 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 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 , 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 , 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 , 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
??二、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时节 , 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

文章插图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就已成为风俗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
??三、插柳??
清明节春光明媚,绿树成荫 。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 。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 。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 。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 。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 。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 。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 。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 , 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 , 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
??四、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员,连同学士等,汇集宫中球场,分队分批举行拔河,所用绳索是以大麻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地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 , 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

文章插图
??五、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 , 纷出四郊 , 提酌挈盒,轮毂相望 。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

文章插图
《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 , 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 , 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 , 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文章插图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它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 。希望大家在此佳节相聚 , 充分感受春天的温暖,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祝大家在清明佳节 , 能够得到节日的祝福,愿安康幸福!
【清明习俗,清明节的习俗】
-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
-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 中国清明节饮食风俗,清明节吃的食物有哪些
- 清明节的活动,成都清明节有什么活动
-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关于重阳节的习俗
-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 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号
- 冬至有什么习俗,冬至有哪些习俗
- 清明节的风俗是什么,清明节传统风俗有哪些简单介绍
- 重阳节风俗有哪些,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