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资料有哪些( 三 )


为实施“中国的文艺复兴”计划 , 梁启超组建了三个机构:一是读书俱乐部 , 与松坡图书馆合并 , 提倡研读新书;二是设立共学社 , 与商务印书馆合作 , 编译出版新文化丛书;三是发起讲学社 , 每年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学者来华讲学 。
徐志摩1923年底回国后 , 就搬到了北京石虎胡同7号 , 在梁启超、张君劢等人筹建的松坡图书馆内任干事 。这里既是松坡图书馆的总部 , 也是讲学社的总部 。
4月18日 , 由胡适发起的“文友会”邀请徐志摩演讲英国文学 。据德国汉学家卫礼贤的日记记载 , 这天还有位特殊的客人“泰戈尔的代表恩厚之来” 。
恩厚之是英国人 , 徐志摩刚从英国回来 , 两人一见如故 。闲谈中 , 恩厚之透露泰戈尔有意访华 , 徐志摩闻之欣喜不已 。诗人的敏感和热情 , 让他早就对泰戈尔崇拜不已 。
他马上把恩厚之带到石虎胡同7号 , 与讲学社接洽 。
讲学社从1920年创办以来 , 邀请了世界著名哲学家杜威、罗素、孟禄、杜里舒先后来华 , 但到1923年 , 这个组织已经是强弩之末 。
请知名学者访华 , 不仅费用高昂 , 而且南北各地巡回讲演 , 组织工作繁重 , 需要众多资源 。梁启超曾在写给张东荪的信中明言 , “讲学社经费政府每年补助二万元 , 以三年为期 , 此外零碎捐款亦已得万元有奇” 。
杜威来华时 , 每年的讲学经费在一万银元以上 。这笔费用不仅包含杜威的薪酬 , 还有生活、接待等费用 , 大致相当于现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待遇 。罗素来时 , 讲学社开出的酬金更高 , 除往返差旅费外加2000英镑 。
到1923年 , 讲学社的政府补贴已经用尽 , 哪敢主动出击去请知名学者 。在这种困境中 , 突然听闻有诺奖诗人主动要来 , 而且只要讲学社承担旅费 , 其他在华的一切费用全由自己承担 , 这简直是喜从天降!
讲学社受宠若惊 , 立即同意承担接待任务 , 并且马上给泰戈尔寄去了旅费 , 盼望他8月份能来 , 随即又发出一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 。
泰戈尔欣然接受 , 并表示10月份来 。从他的角度看 , 收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讲学邀请在先 , 又有讲学社的正式信函 , 自然是中方率先伸出了橄榄枝 , 自己是受邀而来 。但在讲学社看来 , 是泰戈尔的助手主动找上门来的 , 演讲又不收分文 , 风格这等高 , “乃自动地来中国” 。
而在中国学界看来 , 泰戈尔跟杜威、罗素一样 , 都是讲学社请来的 。泰戈尔提倡“复活东方文化” , 梁启超号称“东方文化派” , 泰戈尔自然是梁启超的客人 , 或者说是梁启超领导的研究系用来“挟洋自重”的砝码 。
对于这段公案 , 泰戈尔在印度出版《泰戈尔在华演讲集》时特地注明:“献给我的朋友索西玛(徐志摩的印度名字 , 意为“月光宝石”) , 赖他的友好帮助 , 把我介绍给伟大的中国人民 。”
诗人还是哲人?
好事多磨 , 转过年的4月12日 , 泰戈尔才乘“热田丸号”轮船抵达上海 。徐志摩、张君劢等六十多人前往码头迎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