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资料有哪些



泰戈尔的资料有哪些

文章插图

泰戈尔等人在北京景山庄士敦家门口合影 。
泰戈尔的资料有哪些

文章插图

徐悲鸿为泰戈尔造像
1924年4月12日 , 大雾散去的上海汇山码头 , 泰戈尔在他“梦中的天朝”留下了第一串脚印 。
49天的行程 , 泰戈尔既享受了至诚礼遇 , 也遭遇到讽刺和抵制 , 他像一颗“不合时宜”的石子 , 落入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思想潮流里 , 激起一阵波浪 。崇拜者如梁启超、徐志摩等将他奉为“活神仙”、“救世主”;批判者如陈独秀、林语堂嘲讽他是“亡国奴”、“什么东西” 。
这场中印文化交流的反响 , 无不受“五四”以来国内思想争鸣的影响 。还是鲁迅目光如炬 , 将泰戈尔在中国的处境概括为“骂杀与捧杀”:“如果我们的诗人诸公不将他制成一个活神仙 , 青年们对于他是不至于如此隔膜的 。现在可是老大的晦气 。”
这份“晦气” , 也成了一桩扑朔迷离的历史公案 。中印两国学者为此研讨了百年 , 仍有新发现和新阐释 。
不请自来还是受邀而来?
1924年3月 , 当北京北海边的柳树吐出新绿之时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一行即将到来的消息传出 , 为春天增添了一丝诗意 。
《晨报》一则不足百字的短消息 , 预告了泰戈尔乘船抵沪的具体时间 , 也点明“他是应讲学社之聘来华演讲的” 。
泰戈尔到中国后 , 在首次演讲中 , 以“收到贵国的邀请 , 对于居住在亚洲一个遥远国家的我 , 委实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为开场白 。然而 , 一个多月后 , 胡适为泰戈尔鸣不平时却说:“今泰戈尔乃自动地来中国 , 并非经吾人之邀请而来” 。
泰戈尔到底是受邀而来 , 还是不请自来呢?旅程中的一些波折 , 由此埋下了伏笔 。
1920年底,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赴欧美考察 。恰逢胡适的老师杜威在中国讲学 , 并大获成功 。于是 , 请欧美知名教授到中国来讲学 , 成了蔡元培到欧美的两大主要任务之一 。在他列出的名单上 , 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重量级人物 , 蔡元培一到欧洲 , 就逐一登门拜访 , 以示诚意 。
北大广发“英雄帖” , 但广种薄收 , 应者寥寥 , 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均婉言拒绝了蔡元培的邀请 。在西方压迫、统治全世界的形势下 , 中国人没有话语权 , 蔡元培请拔尖的知识精英来华屡遭婉拒 , 也就可想而知了 。
不但中国 , 那时整个亚洲都没有话语权 , 唯一的例外是泰戈尔 。他在1913年因诗集《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 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东方人 。1920年 , 泰戈尔在欧美访问时 , 恰逢一战结束 , 大战导致的内心枯干 , 正需要像他这样的人注入生趣和灵魂 。欧美兴起“泰戈尔热” , 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上层知识界都追捧他 , 将他奉若先知 。蔡元培与泰戈尔几乎同期在欧美 , 必然能感受到泰戈尔在西方的影响力 。
1920年11月的一个寒夜 , 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冯友兰 , 想方设法到纽约的旅馆里 , 拜访了泰戈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