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由来故事简介【皮影戏的来历是什么,皮影戏的由来故事简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 , 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 。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
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
演出皮影戏的主要道具是皮影;皮影多为兽皮或纸板制作而成 。
制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艺 。
如今,国外不少工艺美术爱好者把皮影作为壁饰的橱窗装饰的欣赏品 。
河北滦县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为著名 。
皮影戏的内容 , 多为传统的历史戏、神话剧等 。
虽然各地制作皮影的风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练,装饰纹样夸张 , 具有艺术韵味,却是共同的 。
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 , 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 , 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
皮影 , 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
皮影戏的由来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 。旧时 , 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的一种民间影子戏 。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 。
皮影戏的由来
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 。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 。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 。《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 。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 。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
陇东皮影的工艺特点
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 。它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类 。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其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 。从工艺上讲,陇东皮影造型外轮廊以直线概括 , 俊俏有神 , 尤重图案装饰 , 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 。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 , 只能左右动作 , 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即侧面表示法: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 。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 。陇东皮影音乐深受陕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响,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乐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数班子以演唱陇东道情为主 。

文章插图
陇东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讲究,要求以小口齿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 。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选皮、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 。陇东皮影雕刻艺人世代相传,雕刻刀法也非常讲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 。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 。
早期陇东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纹样和色彩简单概括,往后发展,皮影高一尺左右 , 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 。其整体造型是头大身?。矶紊险驴?nbsp;, 手臂过膝 。全身头、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绞连,身上的若干关节,根据动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纵,通过灯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种动作 。清末,陇东皮影出现了带有复杂图案构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金銮殿” , 称之为“大片”,尺寸为220至50厘米,中片亦有100厘米 。
当地皮影收藏家马德昌
当地皮影收藏家马德昌是甘肃静宁人 , 一生致力于皮影艺术的收藏、雕刻和演唱 。他收藏的皮影最有价值的是明、清时期和民国初期的珍品,尤其清代皮影仙佛大片,结构严谨、设计精湛 , 雕工也十分精道 。年代越久,越显得古拙、深厚,尤其是各种花脸、藩王、神怪的造型,是那么凝重有力,性格突出,生动而变化多样 。他的10余件陇东皮影藏品及其他藏品 , 选入《中国年鉴》、《中国美术全集》,有些皮影新作远销奥地利、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国家 。

文章插图
1987年元月,奥地利从事世界皮影艺术研究的客人卡明斯基博士和中奥友协副秘书长燕姗女士,专程在陇东平凉走访了马德昌,并购买了他的新作皮影50余件,在他们的首都维也纳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展览 。这两位奥地利艺术家以德文撰写了《中国皮影戏的过去与现在》及《彩色皮影的魅力》两部著作,全面介绍了中国的皮影艺术 。1989年9月 , 日本形剧人协会常务理事上田顺一,从东京来平凉访问,参观马德昌皮影展览后说:“这是我来华4次,见到的最好皮影,中国皮影棒极了 。”并买去他的皮影新作20余件 。可以看出 , 皮影艺术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喜爱,皮影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受欢迎的优秀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 。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陇东皮影在马德昌逝世多年后,已经没落,所剩者也难寻觅 。近年来,皮影收藏越来越热,但收藏热了,皮影表演的观众却越来越少,皮影正在成为一种死亡的艺术 。但路还会有,就看怎么走 。
皮影戏的由来皮影戏是由汉代李少翁发明的 。
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 , 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 , 涂上色彩 , 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诺浦? ,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
皮影戏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

文章插图
皮影戏的艺术特色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 , 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 。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 。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 。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 。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 。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
皮影戏的由来故事简介1、皮影戏始于西汉 , 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 , 源远流长 。
2、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亡后,武帝整日恍惚 , 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图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诺浦颍牖实酃劭?。
3、武帝看罢 , 龙颜大悦 , 就此爱不释手,相思之苦得以寄托,从此重振朝纲 。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
- 皮影戏的来历是什么,皮影戏的起源是什么
- 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的来历
-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来历
- 上厕所中的上字的来历,为什么上厕所用“上”而下厨房用“下”
-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清明节的由来和来历故事
-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重阳节的来历以及风俗
- 如来佛祖的来历,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什么
- 中秋节的真正来历,中秋节的真实由来是什么
- 万圣节的真正来历,万圣节的来历是什么
- 清明节的来历简单的介绍,有关清明节的来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