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李冰,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 。


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 。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 。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

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文章插图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
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文章插图

"风水大师" 李冰
为什么要给风水大师加上引号呢?很简单,在传统文献中,李冰并未拥有这个头衔,这个头衔是我给他加的,因为我觉得从他都江堰的布局中,就证明他肯定是精通风水堪舆的大师,尽管我不好说他是峦头派还是理气派,要不然,为什么他督造的这个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又是如此符合现代科学原理呢?


让我们先看看杜甫的一首讲述都江堰的唐诗 。这首诗是诗圣杜甫为李冰而写,表彰他的治水功绩,全诗如下: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 看来我们诗圣对于镇水神兽的厌胜之法,是有怀疑的,但又曰“但见元气长调和”,于是洪涛可免恣肆泛滥,但什么又是元气呢?


老百姓俗称为下镇物 。所谓镇物就是工匠偷偷放在别人房中、器物中的那些据说会给人带来坏运的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纸人等东西 。民间流传有不少有关工匠以镇物厌胜的故事 。


我以为,所谓元气用到地理上,就是老子《道德经》的“道法自然”,也就是后来人所谓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以为就是天人合一,有个倪方六先生,写了一部《风水三千年》,其中论到风水他是这样说滴:


风水定名应该始于东晋的郭璞,它还有一个学术上的名词——“堪舆”;早期亦称“阴阳”,汉代多指“形法”,唐代则呼“青囊”、“青乌”、宋代形象地叫“地理”,等等 。


“风水术”,实在风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实用学科,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主观评价体系或建筑(阴阳宅)选址依据,即所谓堪舆理论 。其基本的评价标准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本质是避“风”,藏“水”,根本是一个字——“气” 。堪舆理论的存在,是中国古人最先提出环境保护概念的标志,是中国古人注重环境保护的最有力证据,进而证实现代西方人所谓“中国人没有环境意识”一说,是地地道道的谬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