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四 )




“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 。”又有《华阳国志》言,李冰“外作石犀五头,以厌(压)水精,穿石犀溪于江南,名曰犀牛里 。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 。”


因此,石兽肯定与李冰治水有关 。而曾参与石兽发掘的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易立先生以及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宋治民则不以为然,指出:“蜀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关于古代蜀的历史以前我们所知甚少 。让仅有一些依据传说经后人整理,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少而零星的材料来牵着考古工作的鼻子走,是不合适的 。”


而根据《周易文摘》新浪博客“李冰石兽镇水研究”一文作者刘兴亮先生的说法,即使这头石犀真是李冰所制,我们也要知道,其实古人镇水并非只有石犀,


按照中国古代镇水文化的观念,建楼亭、寺庙或竖碑等都是可以镇水的,可以说几乎到了无物不用的地步 。如宋代熙宁年间,苏轼在徐州治黄河决口,筑城南堤,并建黄楼以镇水 。而江苏淮安有座著名的镇淮楼,其名“镇淮”,无疑取镇淮水以保城安民之意 。


又据文献记载,旧时北京崇文门瓮城左边建有镇海寺 。民间传说护城河桥下有海眼,必压住海眼才不发水,故建寺名“镇海” 。又如德胜门,明朝的时候设“水关”,并堆土为岛,水从两旁入潭,岛上修祠,名“镇水观音庵” 。


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文章插图
镇海寺
立碑镇水的情况在古代更多,同样位于四川的都江堰就有“神禹峋嵝碑”、“道教符碑”和“佛教焚文碑”等镇水石碑 。据传,这些碑下面均压有蛟龙,若蛟龙失镇,便会有水患 。故这类碑通称为“镇水碑” 。古代还有佛像镇水的例子 。《元史》就记载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三月,“盐官州海堤崩,遣使祷祀,造浮图(像) 二百十六,厌(压)之 。”


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文章插图
镇水碑
除上述所列,镇水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架桥、制符、堆钱及铁器、石器等 。清代学者朱彝尊《日下旧闻考》就曾引时人蒋一葵《长安客话》记琉璃河镇水事云:“旧有桥,长数十丈,桥畔倚一铁竿,长数十尺,盖镇压之物 。”而明代归有光所著《归有光集》则提到以铭石镇水的例子:


“余得西山石五,竖其一于郡斋,其小者二株,贮盆中为几案之供,其二犹倒卧壁间,皆勒铭其背 。余将行,不忍弃去,携其四以归 。盖尝时至清河,涉江、淮,舟苦风飘,须石以镇之 。”


对于以上镇水神物,古时已有一些人不以为意,认为镇河之说只是哄骗良善的手段而已 。并且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镇河神物入水后,洪水照样泛滥,因此这些镇河宝贝,特别是铁牛等,动辄被当地百姓捞出冶炼,制成农具以偿生活之需 。


刘先生还说,巫术镇水,自古没有成功案例 。在当今的大多数学者看来,古代的镇水习俗实际是中国传统巫术文化的一种伴生文化,是日常生活中巫术思想在治水活动中的一种延伸 。正是无法解决洪水之困,古人才编织了神兽镇水的神话,还相应地发明了驱魔镇水的巫术习俗,即在河畔设置特定的巫术实物,借以达到震慑作用 。


而古人镇水多用“犀”或“牛”的形象,则主要源自于两种带有强烈巫术色彩的传说:一种是《吴越志》所记载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